七月十五鬼节的传说与风俗
文/杨永春
七月十五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象征天地阴阳转换,是祭祀祖先、调和生死的特殊时刻。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之一,常常被人们与“鬼节”等同,甚至让人心生畏惧。但实际上,中元节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节日,它蕴含着中国深厚的“孝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慈悲心以及传统的延续与守护。
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丰收的感恩,强化了节日的社会功能。
现代学者认为,鬼节本质是“人与鬼之间的对话”,通过祭祀传递对逝者的思念与对生者的警示,体现中国人对亲情与责任的重视
七月十五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的传说主要源于佛教经典《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故事,同时融合了道教、儒家及民间信仰,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以下是核心传说及背景:
一、目连救母:佛教核心传说
源自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故事。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罗卜,出家后法号大目连,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罗汉。其母青提夫人因生前造下恶业死后坠入阿鼻地狱(饿鬼道)。
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他发现母亲身堕地狱受苦,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便前往地狱解救。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
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
目连再三向如来佛求救,得到《盂兰盆经》,按照经中指示,于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使其得以解脱。
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这一传说体现了孝顺的美德,并促使佛教徒每年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该故事体现了佛教“孝道”思想,将出家修行与救度祖先相结合,化解了佛教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成为鬼节的核心精神内核。
二、道教地官赦罪说
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地官大帝赦免亡魂罪孽的日子,需通过祭祀超度孤魂野鬼,祈求阴阳两界和谐相处。
三、民间融合传说
民间传说七月十五鬼门大开,阎王释放白鬼,需通过祭祀、放河灯等方式安抚亡魂,避免灾祸。
1,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后,其兄蔡莫与嫂嫂慧娘尝试造纸却失败。
慧娘死后,蔡莫在慧娘棺前烧纸,声称纸钱可送达阴间。随后,慧娘“复活”,称因蔡莫烧纸,小鬼们为其推磨,阎王因钱放她回阳间。
此传说与中元节焚烧纸钱以祭奠先人的习俗紧密相关,体现了后人对亡者的怀念与敬仰。
2,七月十五麻姑节
七月十五,又称鬼节、中元节,民间有人叫它麻姑节。
这一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尤其在中国南方地区更是备受重视。传说在这一天,鬼门关大开,阴间的鬼魂可以回到阳间探望亲人。因此,许多人会通过祭祀等方式来安抚这些游荡的灵魂,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牵挂。
那么,鬼节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这个故事与秦始皇的修长城的历史密切相关。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入侵,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去修建万里长城。在那个年代,为了加快工期,大量的男子被征召,白天黑夜不分地辛勤工作,哪怕是风雨交加也不能停工。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使得很多工人在劳作中病倒或累死,悲惨的情况令人难以忍受。
即便如此,秦始皇依然觉得进度太慢,心中开始怀疑监工的责任,于是决定派遣自己身边的亲戚去监督。这可真是一个复杂的局面,长城从山海关东延至嘉峪关,跨度极大,自己的族人全都派去了,可到了山海关这一段又无人可派,只好把他的三女儿也安排上。
这位三女儿被称为麻姑,虽然长得一脸麻子,但性格善良,聪明能干,深受工人的喜爱。麻姑带着父亲的圣旨来到山海关后,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到痛心。工人们个个瘦骨嶙峋,三天才吃一顿饭,重负下的苦楚历历在目。她了解到,长城的修建导致许多人家庭破碎,生计无着,心中不免对父亲的政策感到羞愧。
面对这样的艰难,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宣读圣旨时,直接篡改了里面的内容。她把“三天吃一顿饭”改成了“一天吃三顿饭”,把“不许日干夜休”改为“许日干夜休”,甚至把“不管春种秋收”变成了“要管春种秋收”。这些改变让工人们欢呼雀跃,纷纷表示皇上终于开恩了。
从那天起,工人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他们不仅白天能够安心工作,晚上还可以休息,春秋还能抽出时间回家耕种,由此过上了相对美好的生活。但好景不长,秦始皇在两年后发现,山海关的进度依然缓慢,心中开始怀疑女儿的管理能力,决定亲自去查看。
当他来到山海关时,意外地发现麻姑居然擅自篡改了圣旨,顿时愤怒不已。当他质问麻姑时,麻姑却理直气壮地回答:“父王,为了修长城,死去的工人何其多,他们也是为了国家而劳作,难道我们不该怜悯吗?”
可这番话并没有平息秦始皇的怒火,反而让他更加气愤。他下令将这个“逆女”拖出去斩了!正巧,这一天是七月十五。
麻姑的死,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过去那两年的宽松生活竟是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广恩。
人们对此感到无比惋惜,每年这一天,他们便开始祭拜麻姑,并把这一天称为麻姑节。
传说麻姑死后到阴间向阎王报告,阎王被她的勇气和善良打动,破例允许她每年七月十五回来看望阳间的亲人。
时间到了鬼节,阎王爷打开了地狱的大门,不料小鬼们争先恐后想趁机溜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老人们常说“七月半,鬼乱窜”。因为在这一天,有家的人急忙回家,而那些没有家的小鬼只能在外徘徊。
为了给这些游荡的灵魂一些温暖,阎王发了善心,为了让他们不至于饥饿,便让他们化身为蜻蜓,去捕食蚊虫和露珠。因此,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蜻蜓特别多,大家可千万不要去抓哦。
在鬼节期间,人们为引导先人归家,习惯性地点亮河灯,或在道教举办中元斋祭祀法会,或者在佛教中办盛大的鱼篮彭杰,以此来祈求保佑。这些传统活动逐渐演变成我们如今所称的鬼节。
当然,不同地区的中元节传说还融入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
例如,有些地方传说中元节期间鬼魂会回家探亲,家人需为其准备食物。
还有地方传说中元节是孤魂野鬼四处游荡的日子,需进行特殊的祭祀活动以安抚它们。
综上所述,中元节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孝顺之情,也寄托了对亡魂的超度和安抚之意。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中元节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相关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我们探望逝去之人,而中元节则是让逝者来看看我们。对于这个节日,我们应该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去面对。亲人活着时要好好善待他们,千万不要欺负和虐待那些病重无力的亲人,如果你以德报怨,做了对不起已死去亲人的事,那么,这一天可能你所害怕的,正是那些朝思暮想却无法相见的亲人来探视你,看望你。从而让你担惊受怕而生病,这也就是所谓的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哲理名言……
最后,愿每一个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怀着感恩与敬意,度过一个平安吉祥的鬼节!希望大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
四,中元节诗词选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日赠张尊师》
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西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转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
青囊如可授,从此访鸿蒙。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唐】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
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夜寄道侣》
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请告南归留别同馆(中元作)》
【唐】李群玉
一点灯前独坐身,西风初动帝城砧。
不胜庾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书阁乍离情黯黯,彤庭回望肃沈沈。
应怜一别瀛洲侣,万里单飞云外深。
《即事中元甲子》
【唐】韦庄
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
只有羸兵填渭水,终无奇事出商山。
田园已没红尘内,弟侄相逢白刃间。
惆怅翠华犹未返,泪痕空滴剑文斑。
《中元夜看月》
唐·罗隐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宫词》
唐代:花蕊夫人徐氏
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诞降辰。
满殿香花争供养,内园先占得铺陈。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醉和顔美中元夕绝句》
【宋 】赵釴夫
年年人月喜团圆,好在诗边又酒边。
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宋代:杨万里
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
一年没赛中元节,政是初凉未冷时。
《新凉感兴》
宋代:杨万里
初退生衣进熟衣,新凉只与睡相宜。
草争人迹微疏处,荷怯秋风欲动时。
又是一年将过眼,如何两鬓不成丝。
中元节後新来懒,草册才抄第二诗。
《中元日午》
宋代: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水调歌头· 天地有中气》
宋·刘辰翁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
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
绿鬓又朱颜。
茎露一杯酒,清彻瑞人寰。
大暑退,潢潦净,彩云斑。
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山。
从此五风十雨,自可三年一日,
香寝镇狮蛮。
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中元雨中呈子晋》
【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
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
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
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中元》
宋·徐集孙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中元燕百丈小楼诗》
宋代:王逵
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楼高阁与云齐。
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從他醉似泥。
《宫词》
宋代:王仲修
殿阁新秋气象清,玉阶露冷半雕冥。
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

《寿周益公》
宋代:李商叟
昨夜微云概太清,银河映带寿星明。
祥开碧落中元节,人颂升平上相生。
天上异恩尊帝傅,洛阳好事写耆英。
长身独乐园中老,疑是平园旧弟兄。
《中元》
元代:仇远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干楼晚眺·其二》
明代:李贽
凭高一洒衣,望远此何时。
正是中元节,兼听游女悲。
杯干旋可酌,曲罢更题诗。
愿将北流水,弹与钟子期。
《戴生在吾语感秋思归诗以慰留之二首·其一》
明代:何景明
到日中元节,淹留岁渐微。
而翁在异县,知汝苦思归。
旅馆空弹铗,秋风未授衣。
敝床还可宿,暂住莫相违。
《中元见月》
明:边贡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盂兰盆道场即事》
明:王彦泓
两月三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
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旙各一竿。
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
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
《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明代: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中元节有感》
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满庭芳·中元节途次蒙阴追悼亡女》
清代:陈维崧
庾氏苟娘,左家娇女,慰情谁道非男。
铭椒颂菊,略涉也粗谙。
每岁因爷作客,恒归伴、阿母香奁。
天涯信,灯花蟢子,频向紫姑占。
江淹。何限恨,半生婚嫁,怨极愁添。
只今朝五岳,敢诩幽探。
惆怅中元令节,家山事、梵呗庄严。
蒙阴畔,两行红泪,寄不到江南。
《中元日斋中作》
清·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
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
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沈冥不愿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