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铸鄂魂
一一从三国周郎守鄂看鄂州“以武为昌”的血性传承
文/戴 志
鄂州之“武”,非独在城郭之固、兵戈之利,更在一脉相承的血性筋骨——这份精神,自三国周瑜“司练武昌”始,便深深烙进了楚地鄂人的基因里,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成为华人精神谱系中极具分量的地域符号。
回溯建安年间,东吴雄踞江东,鄂州(时称武昌)因“襟江带湖、扼守中游”的战略地位,成为孙权立国的重要屏障。《吴书》载周瑜“司练武昌”,寥寥四字,道尽此地军事地位之重。“司”者,总领其事也,是周瑜奉君命主管武昌防务的权责彰显;“练”者,精训其兵也,是周郎整饬军备、筑牢防线的实干担当。彼时燕矶烟墩垴的烽火台,便是这段历史的鲜活见证——白日烽烟示警,夜间火光传讯,一砖一石皆浸透着“守土有责”的铁血意志。周瑜在此练兵固防,不仅为东吴撑起了一道坚实的军事屏障,更将“尚武守疆”的种子播撒在鄂地,开启了鄂州“以武为昌”的精神先河。
这种精神,绝非止于将帅的运筹帷幄,更在民间生根发芽,化为鄂人的生活底色。清代以前,燕矶一带“人人习武、狮龙同舞”的盛况,便是最好的注脚。打狮子讲究刚劲有力,腾挪间尽显勇武之气;玩龙灯注重协同一心,盘旋中暗藏团结之魂——看似是民俗活动,实则是“武”的精神在市井间的生动演绎。从周瑜麾下的严明军纪,到乡邻间的习武传统,鄂州人将“武”从军事防御的刚需,升华为强身健体、凝聚人心的文化符号。这种“尚武”,从不恃强凌弱,而是“守土以武、聚力以武”,是面对外侮时的同仇敌忾,是守护家园时的挺身而出,恰是楚地“不服周”的血性本色。
纵览华夏历史,地域精神往往是民族精神的微观投射。鄂州的“以武为昌”,绝非孤立的地域现象,而是华人“崇文尚武、刚柔并济”精神的典型代表。楚人数千年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与周瑜练兵守鄂的担当、燕矶百姓习武传家的执着,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在乱世是保家卫国的铠甲,在治世是自强不息的动力——它告诉我们,“武”不仅是武力的象征,更是血性的彰显、责任的担当。
如今,燕矶烟墩垴的烽火台虽已不再燃起烽烟,但周瑜“司练武昌”的典故仍在流传,鄂人尚武的记忆仍在延续。这份镌刻在鄂州土地上的血性,早已超越了时空,成为激励后人“敢担当、勇作为”的精神养分。鄂州之“武”,终是华人精神中那抹永不褪色的铁血亮色,见证着一个地域如何以风骨立世,以精神传远。
乙已年秋撰于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