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记忆
李忠厚

每次进京,总喜欢带些家乡的煎饼。不舍得把它当做主食吃,饭后,撕下几片细嚼慢品。煎饼不经吃,每次都不能陪伴完我在京的时日。
小时候,煎饼可是天天吃,顿顿吃的呢。记得村内那时有两盘碾,一盘在前街,一盘在后街。碾粮食需排很长时间的队,有时排到深夜一两点钟也不稀奇。推完碾,再推磨子,一圈圈转得头晕。
用热水泡煎饼,大多是倒点酱油,滴几滴香油便是奢侈。那时煎饼的成分比较单一,玉米、瓜干或玉米、高粱居多。刚摊好的煎饼与新做成的小豆腐,那才叫绝配。黄灿灿、香喷喷的煎饼,绿莹莹、白生生的小豆腐,哪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脑海中没有这些美好的记忆?
从记事起,每逢过年,母亲总要摊一大摞煎饼。这么多的煎饼,能一直吃出正月。煎饼干了,喷上些水,撒上点面粉,揉揉搓搓,蒸着吃。那味道,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倍感亲切。
煎饼,善于保存,便于携带。它还能包纳万物,如煎饼卷大葱、各种菜煎饼、煎饼果子等。清代蒲松龄的《煎饼赋》里说它“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一张煎饼,承载着人们对往昔多少深深的记忆。
很久以前,有一次乘坐长途汽车到北京。在车上,偶遇一老乡提着一大包袱煎饼。与他搭话,了解到他是到京城照看孙子。我心里还暗笑他的“土”。京城里啥吃的东西没有,非要带这么多的煎饼?老乡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没办法,就爱吃这口”。
“就爱吃这口” ,一个人味蕾上的记忆是多么地深刻啊!
秋又至,新米上市,多想再吃到家乡那种唇齿留香的新煎饼啊!
2025年初秋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