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长影记录片《哈拉巴山下的传奇》
作者:刘连成
1965年的夏末秋初,风里刚染了几分稻穗的清香,双辽农场的泥土就提前热闹起来——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车队碾过田埂,要为《哈拉巴山下的传奇》记录下这里最鲜活的模样。场党委书记裴志夏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卷到胳膊肘,一路笑着给摄制组引路:“咱农场的故事,得从荣军的老茧、稻田的绿浪里找,保证让你们的镜头装不下!”
镜头之一:场部会议室里,二十几位荣军坐得端正,搪瓷缸子在桌上摆得齐整。导演刚问起当年开荒的事,王德忠就先红了眼眶,粗糙的手掌在膝盖上摩挲着:“那时候真苦啊!杨泽这小子,开着东方红拖拉硬是让荒原变成稻浪!”坐在旁边的杨泽立刻摆手,笑声里带着自豪:“要不是刘慧志半夜起来烧开水、煮土豆,咱们哪有力气跟荒地较劲?”吕昌学捧着搪瓷缸喝了口茶,慢悠悠接话:“现在再看这农场,当年的汗没白流!”阳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他们眼角的皱纹里,每一道褶皱都盛着藏不住的幸福。
镜头之二:顺着裴书记的指引,摄制组转到了衙门屯十八号地。远远望去,稻浪像一片翻滚的绿海,风一吹就掀起层层涟漪。大队长祝洪英蹲在田埂上,手指轻轻拂过饱满的稻穗,身后的看水员刘凤林扛着铁锹快步走来,声音里满是兴奋:“大队长,你看这稻穗,每颗都沉甸甸的,今年产量指定超去年!”祝洪英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可不是嘛!咱们春天育秧、夏天灌水,就等这秋天的好收成了。”两人相视而笑,稻浪的清香裹着他们的话语,飘向远方。
镜头之三:哈拉巴山下的大山泡子,是农场另一处热闹的所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鱼队的薛文汉、王立堂带着十几位鱼工,驾着打鱼船往泡子深处划去。船桨划破水面,惊起几只水鸟。“准备下网咯!”薛文汉一声吆喝,鱼工们立刻拿起大网。随着他手臂一扬,渔网像一朵盛开的白花,稳稳落入水中。不过片刻,薛文汉喊起捕鱼号子,鱼工们跟着应和,震耳欲聋的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收网时,网兜里的鱼儿蹦跳着,鲤鱼摆着尾巴,鲫鱼闪着银光,胖头鱼晃着圆滚滚的身子。薛文汉抱起一条十几斤重的大鲤鱼,对着镜头笑得合不拢嘴:“看这家伙多棒!肥肥的、胖胖的,今晚大伙都能尝鲜!”
镜头之四:鹿舍那边,又是另一番温馨景象。一排排崭新的鹿舍前,邓再修穿着蓝色工作服,手里举着红旗。他清了清嗓子,随着他口中一串串独特的号子的响声,四十余头梅花鹿立刻从鹿圈里走出来,步伐整齐得像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小家伙,比孩子还听话!”邓再修笑着挥动红旗,引领鹿群走向大山泡子岸边的草原。裴志夏牵着儿子裴曙生的手,小家伙戴着红领巾,眼神里满是好奇。看到一头高大的梅花鹿停下脚步,裴曙生轻轻伸出手,小鹿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掌心,裴志夏笑着摸了摸鹿的脊背:“这鹿可有灵性,是咱们农场的宝贝。”
镜头之五:夕阳西下时,哈拉巴山下的景色美得像一幅画。老荣军白玉珍骑着他心爱的“大棕”——那匹棕红色的蒙古马,鬃毛在风中飞扬,身后跟着一群马儿,在青青草原上奔跑。草叶间的野花绽着笑脸,白玉珍的笑容比花儿还艳。
镜头之六:翠绿的哈拉巴山巍峨矗立,大山泡子岸边的梅花鹿悠然啃着青草,捕鱼船上的鱼儿还在舱里跳跃,十八号地的稻田依旧绿得耀眼。裴志夏站在哈拉巴山的山坡上,望着这一派丰收祥和的景象,对身边的导演说:“这就是咱双辽农场的传奇,写在土地里,藏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