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线上的文字共振:评《亲历室上速》的医学真实与人文温度
文/王博(西安)
当医疗专业性与文学表达相遇,当个人病痛升华为公共健康叙事,俞恒先生的《亲历室上速》在《扬子江文萃》上划出一道独特的轨迹。
作为同病相怜的读者,这篇文字带给我的不仅是专业层面的共鸣,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体验的深度对话。
一、医学叙事的科普价值
从医学叙事的角度看,该文构建了极具价值的健康科普范式。作者用八个急促的章节,完整还原了室上速发作时的典型症状群:从压舌板刺激咽喉的自救尝试,到X线监测下导管插入的灼热感;从监护屏上飙升至200次/分的波形,到面部浸入凉水的应急措施——这些细节构成了生动的医学教育图谱。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昏迷症状的描写,准确区分了房室折返型与常见的房室结折返型室上速,这种专业辨识能力在患者自述文本中实属珍贵。
二、医患共情的叙事突破
作为医疗从业者,文中呈现的医患共情叙事令我尤为动容。当作者描述从急诊室转入抢救室的场景时,职业赋予的冷静与患者本能的恐惧形成微妙张力。而急救医生征询患者意见的专业细节(如5mg维拉帕米缓慢静推的精准处置),则展现了当代医疗中理性与温情的平衡。这种书写打破了医患认知壁垒,既让读者理解医疗决策的严谨性,又触摸到生命个体的脆弱性。
三、文学表达的独到之处
文章的文学价值同样令人称道。作者构建了独特的心电图美学:
一直紧攥着心脏的那只手猛地松开,血液开始流动,昏沉感逐渐消退,眼睛亮了起来——这种通感修辞将电生理变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而心脏部位腾起灼热感,几分钟后热感消失的描写,则用简练笔触完成了从病理到治愈的蒙太奇转换。
四、个人体验的跨时空共鸣
从个人体验维度,这篇文字勾起了我相似的记忆碎片。去年端午节的发作经历,与文中描述的维拉帕米复律过程形成奇妙互文。当监护屏上狂奔的绿色光电逐渐减速时,那种劫后余生的舒畅感穿越文字直击心灵。陈明龙主任的定心丸建议,更折射出中国医疗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在国际学术会上展示的操作,如今已成为常规治疗。结语:医疗书写的范式意义
《亲历室上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严谨的医疗纪实,又是充满张力的生命书写。作者用专业素养解构疾病的神秘性,又以文学笔触重构病痛的人文意义。在健康科普日益重要的今天,这种兼具医学准确性与情感穿透力的写作,为大众理解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范式。当文字成为连接医患、沟通专业的桥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疾病的克服,更是生命尊严的捍卫。
作者简介:
王博,西安蓝田,资深媒体人。历任《陕西农民报》《人权》杂志社记者期间深耕文学创作,笔耕三十载创作散文诗、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作品逾800篇。其文字扎根故土文脉,作品见于《乡土蓝田》《作家家园》《蓝天文苑》《三秦文学》《文学月报》、《关中文学》等知名文学载体,以"泥土里长出的诗行"为创作理念,形成质朴真挚、富有生命张力的独特文风,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书写者。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