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的农耕摇篮到算力枢纽的跨越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高天厚土,吉庆庆阳”,这八个字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陇东大地神秘的文明宝库。它不仅是对庆阳自然风貌的生动描绘,更是对这片黄土地独特文明气质的高度凝练。这里承载着四千年农耕记忆的厚重,回响着多元文化交融的和谐旋律,如今更激荡着数字时代的创新浪潮。当我们踏上庆阳这片被时光厚爱的土地,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每一次呼吸都能嗅到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交织的芬芳。
庆阳之名:山水地理与历史荣光的交融
庆阳的得名,兼具地理智慧与历史印记。其“阳”字源于中国古代“山南水北为阳”的命名传统,庆州州治(今日庆城县)坐落于马莲河与柔远河交汇的北岸,依偎在子午岭西南麓,地处山之南、水之北,双“阳”相叠,是古人地理观与人文观完美结合的典范。
而“庆”字的由来,在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与董宇辉的对话中有着明确阐释。它可追溯至隋开皇年间,当时隋朝军队在此与党项羌作战并取得胜利,朝廷为纪念这一军事胜利,将此地命名为“庆州”,“庆”即取“喜庆、庆贺”之意。“庆”的历史荣光与“阳”的地理特征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庆阳”这个延续至今的城市名称,也让这片黄土地从命名之初便自带一段值得铭记的过往。
庆城县地形独特如展翅凤凰,素有“凤城”美誉。它位于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枢纽。东北部桥山山脉的凤凰山、节义峰巍峨耸立,西部太白山脉的太白梁、抚琴山连绵起伏,这些山脉既是抵御风沙的天然屏障,更是涵养水源的生态脊梁。柔远河与马莲河在此交汇,马莲河作为泾河一级支流纵贯全境,被誉为“庆阳母亲河”;柔远河清澈蜿蜒,为黄土地注入灵动生机。山水交织间,庆阳既得厚土滋养,又获流水润泽,彰显出刚柔并济的地理品格。
高天厚土:黄土沉积的自然奇观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世界上最典型、最深厚的黄土沉积区之一。这里的黄土层普遍厚度达50至100米,而“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的黄土深度更是超过200米,堪称地球黄土沉积的自然奇观。
董志塬海拔介于1200至1400米之间,塬面开阔平坦,土壤以肥沃的黑垆土与黄绵土为主。这片黄土是近百万年来风力搬运堆积的杰作,细腻疏松、透气保水,犹如大自然为农耕文明精心预备的温床。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不仅是庆阳的地理标志,更成为庆阳人坚韧性格的自然映射,也为农耕文明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厚土之上:华夏农耕文明的肇始
四千年前,周先祖不窋率族徙居庆阳,在此“教民稼穑”,拉开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序幕。《诗经·大雅·公刘》中记载的公刘迁豳、拓土兴农的历史场景,正是在今日的庆阳上演。这里年降水量约400毫米,塬地平坦、黄土肥沃,为先周农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不窋与公刘不仅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更创立了相土择居、开挖窑洞、兴修水利等生存智慧,形成了早期的农耕社会体系。从此,庆阳成为周族兴起之地、华夏农业的重要摇篮,“陇东粮仓”的美誉传承至今。每年春秋举行的祭周祖大典,依然传递着人们对农耕初心的深切守望,也印证着这片黄土地作为农耕摇篮的深厚底蕴。
天赐之庆: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
庆阳地处中原与西北的交界地带,自古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之地。秦汉时期,这里是北御匈奴的边塞重镇;唐宋时期,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明清以来,则是多民族融合、文化共生的热土。这种独特的区位,让庆阳的文化肌理中深深烙印着多元交融的印记。
长城遗址与秦直道记录着昔日的边塞风云;北石窟寺、莲花寺等佛教石窟融合了胡风汉韵;香包、刺绣、道情皮影、陇东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关中文化的精细婉约,又带有草原艺术的豪迈洒脱。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共生,为庆阳的农耕文明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也为其后来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时代跨越:从农耕摇篮到算力枢纽
曾经孕育农耕文明的庆阳,在新时代迎来了历史性跨越。如今的庆阳,既是传统的“陇东粮仓”,更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与算力枢纽。这里探明煤炭储量2360亿吨、石油资源量50亿吨,是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更令人瞩目的是,在“东数西算”战略布局中,庆阳跻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短短三年间,已建成数万P智算能力,预计2025年智算规模将突破10万P,正从“黄土高原”加速向“数字高原”转型。从滋养农耕的黄土地,到支撑数字经济的算力枢纽,庆阳实现了从古老文明到现代产业的华丽转身。
天人合一:绿色发展的生态实践
在实现跨越的同时,庆阳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成为华北豹、黑鹳等珍稀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通过坡改梯、淤地坝、植树造林等水保工程,庆阳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马莲河流域治理与节水灌溉推广,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今日的庆阳,正走出生态脆弱区的困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呈现出塬绿天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文旅融合:激活文明的当代价值
依托农耕文明根基与数字时代新貌,庆阳正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以周祖陵、北石窟寺、南梁革命纪念馆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研学线路,以香包、刺绣、皮影等非遗体验为特色的民俗旅游,以黄土高原地质景观与农耕体验为亮点的生态乡村旅游,共同构成了多元的文旅图景。
一年一度的香包民俗文化节、公刘祭典、皮影艺术周等节会活动,既活化了传统文化,也吸引了八方游客。农耕摇篮的历史底蕴与算力枢纽的现代气息交相辉映,让“高天厚土”成为独具吸引力的文化IP,也让庆阳的文明故事在新时代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结语:黄土地上的文明新篇
当我们立于董志塬上,仰望湛湛高天,脚踏煌煌厚土,方能真正读懂庆阳的跨越:它从黄土深处的农耕摇篮走来,带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印记,如今正以算力枢纽的姿态拥抱数字时代。
这片黄土地的故事,不仅是庆阳的地域叙事,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兼容创新的生动缩影。从“教民稼穑”到“东数西算”,跨越四千年的文明薪火,正照亮着庆阳迈向未来的新征程,也书写着黄土地上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