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岁月里的缅怀与传承
作者:王发国(甘肃)
当夏日的余温还未散尽,秋风的凉意悄然潜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便在这样的时节缓缓走来。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生者与逝者,也连接着人们心底那份对祖先的思念与敬畏。
起源:古老的时祭与信仰的交融
中元节的源头,可追溯至上古的时祭与祖灵崇拜。先民在秋收后,将新谷献祭给祖先亡灵,既是感恩,也是祈求来年丰收。最初的日期并不固定,随着岁月流转,逐渐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后,而华南部分地区则在七月十四。
东汉末年,道教“三元说”兴起——正月十五上元赐福,七月十五中元赦罪,十月十五下元解厄。中元之日,地宫大开,亡魂可返人间,人们祭祀超度,希望化解逝者的罪过。
几乎同时,佛教的“盂兰盆节”传入中国。目连救母的故事深入人心:目连之母因悭贪堕入饿鬼道,目连以神通送饭,却化为火炭。佛祖告知,唯有在七月十五备百味五果,供养十方众僧,才能救母脱离苦海。这一慈悲故事,让中元更添救赎与孝亲的意涵。
演变:从宗教到世俗的节日
南北朝时,道教的中元意义融入民俗;唐代,盂兰盆与中元并行,宫廷与民间同庆;北宋以后,佛道融合,中元节逐渐世俗化,成为祭祖、祈福、普渡的重要日子。
习俗:灯火、祭品与人间烟火
夜幕下,一盏盏荷花灯顺着河水漂流,微光摇曳,为孤魂引路,也寄托生者的思念。在黄河边,成千上万的河灯组成壮观的灯阵,仿佛银河落入人间。
家家户户备上香烛与祭品,恭迎祖先回家。人们焚烧写有名字的纸钱封包,愿逝者在彼世丰衣足食。门前摆供、屋檐下挂纸灯,既是普施孤魂,也是祈求全年平安顺利。
各地的食俗更是多姿多彩:南京人做茄饼,说是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东莞人吃濑粉,爽滑细腻,承载着对先人的思念;山西人捏面塑,羊形赠晚辈,人形象征福寿,鱼形寓意年年有余。
不同地域的习俗各有千秋:闽南的普渡摆供、竖灯篙;湘西的放河灯、跳傩舞驱邪;北京的烧法船、祭祖;广东的七月十四“鬼节”提前祭祖;黄河流域的大规模放河灯……每一种习俗,都是当地文化的独特表达。
传承:一盏灯,一份情
中元节或许带着几分神秘,却更多是人间温情。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从哪里来;无论生活多忙,都要记得感恩与思念。
这一天,灯火摇曳,香烟袅袅,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活着的人一种心灵的滋养。在这一盏盏河灯的微光中,我们看见的,不只是逝去的亲人,还有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根与魂。
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年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速读》杂志、《武威日报》天马副刊、《古浪文苑》《浪花》文集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不求浓墨写人生,但愿身心常康健。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和都市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