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山海》题记
镜海无涯,唯心是岸 苔镜千年照不尽 人间一念
——录自琅琊山无名古碑残文
(癸卯年冬月于镜窗斋灯下重勘)
——
【第一卷:青衫映镜】
第一章 星陨书院夜雨疾
永熙三年的秋雨来得格外早,九月初三的夜,墨云压得江南喘不过气。云深书院后斋舍内,顾湛盯着菱花镜中自己渐生阴翳的眸子,指尖无意识地叩着黄杨木桌案。三日前子时的那幕在眼前挥之不去——师兄陆惟深蹲在藏书楼后的老槐树下,火折子明明灭灭,烧着的信纸蜷曲如垂死之蝶。
"清亮有神?"他喃喃自语,想起三月前白马寺老方丈的赞语。当时陆惟深正为他讲解《道德经》,日光透过菩提树叶落在两人青衫上,老方丈拄杖笑叹:"目若清泉,心必澄明。"
惊雷炸响,顾湛慌神时袖摆扫落案头檀木匣。这匣子是他昨日整理故去师尊遗物时发现的,锁头早已锈坏。匣中滚出的青铜古镜撞在青砖上,发出龙吟般的嗡鸣。
镜背夔纹间嵌着八字铭文:"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又一道闪电劈开夜幕,镜面陡然映出张人脸——不是他的!
陆惟深眉间那道新添的悬针纹在镜中扭曲如活物,纹路里竟渗着血丝。顾湛惊得倒退三步,后腰撞上书架,震落满架《易经》注疏。
"顾师兄!"书童湿淋淋撞开门,"陆师兄他...在后山断崖处跌伤了!"
第二章 裂帛藏针
药香在梅雨斋萦绕了三天。陆惟深卧在竹榻上,额间白布渗出淡红。顾湛端着药碗立在屏风旁,看医师用银刀剔除腐肉时,那道竖纹在皮肉间若隐若现。
"阿湛。"榻上人忽然睁眼,五指铁钳般扣住他手腕,"那夜我烧的是家书。"陆惟深眼底血丝纵横,像极了镜中幻象,"父亲逼我弃文从商,说漕运改道后,家里茶山..."
话未说完便剧烈咳嗽,松劲的刹那,顾湛瞥见他中指侧新生的薄茧——云深书院学子终日握笔,断不会在指侧磨出这等硬皮。
夜雨又至。顾湛鬼使神差地取出古镜,镜面竟漾起水纹。十年后的陆惟深出现在镜中,锦衣华服立于盐船,脚下跪着的灾民泣血叩首。那鼻头膨大如蒜,嘴角下撇如钩,正是古籍记载的"贪婪无度之相"。
铜镜骤然发烫,窗外突然传来管家哀哭:"老爷!咱家盐仓怎的无端起火?"
第三章 珠履惊鸿
重阳日,丹桂香混着墨香弥漫书院。新任盐运使裴世珩的官轿停在仪门前,玄色披风扫过满地落英。顾湛作为书院执礼弟子奉茶时,看清了这张奇绝的面容——额阔如原却隐现青筋,耳垂丰润却尖若鹰喙,分明是古镜预示的"口蜜腹剑之相"。
"惟深世侄。"裴世珩从锦盒中取出明珠,鸽卵大的珠子在掌心流转幽光,"令尊托我捎来的南洋珠,说是给你当冠礼。"
顾湛看见陆惟深接珠的手在抖,眉间纱布下渗出新鲜血渍。那悬针纹在日光下蠕动,竟似活虫钻皮。
当夜顾湛被瓷器碎裂声惊醒。循声走到西斋,见陆惟深对着一地珠粉落泪,怀中跌出半幅湘绣帕子。帕角"琅琊王氏"的徽记刺目——那是裴世珩亡妻的母族纹样。
第四章 暗礁初现
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顾湛在大理寺卷宗库翻开癸酉科场案卷时,窗外正飘着永熙十三年的第一场雪。涉案举子的供词像张蛛网,最终都指向致仕多年的裴世珩。
冒着风雪南下查案,他在扬州盐运河畔重逢陆惟深。昔年清瘦书生已成富态巨贾,鼻头肥硕如球,见人便笑出三分褶,可眼角纹路却纵横如罗网——恰是古镜曾昭示的"多愁善感终成怨"之相。
暴雨夜,顾湛在驿馆破译密信:"琅琊旧案,尸骨埋珠"。窗外突然传来惊呼,他冲进后巷见裴世珩倒毙血泊,脸颊涨紫如茄,正是古镜预兆的"暴怒亡身"之相!
尸身手中紧攥半片鱼尾形金饰。顾湛用帕子包起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结了冰——这纹样与陆惟深常年佩戴的护身符,分明是严丝合扣的一对!
第五章 心渊照影
夜闯陆府那晚,扬州城起了大雾。顾湛劈开密室铜锁时,被满墙女子画像惊得倒退三步。这些女子额光饱满目澄如水,俱是古镜所示的"心地纯净"之相。
"她们都像裴夫人。"陆惟深从暗处走出,眉间悬针纹已深可见骨,"那个被我献予裴贼却宁死不屈的女子。"
十年前旧事如血泪倾泻。裴世珩为夺王氏秘藏珠矿,毒杀发妻嫁祸陆家。陆惟深焚毁的是父亲认罪书,十年隐忍织网,终让仇人死于暴怒。
"可知我为何变成这般模样?"陆惟深苦笑时鼻翼扩张如囊,"每算计一分,面相就恶一分——但阿湛你看!"
衣襟扯开的刹那,心口肌肤光洁如婴。古镜自怀中浮起,镜背铭文灿若星河:"心相如山海,皮囊如云烟。历劫不改赤心,终见本来面目。"
震耳欲聋的碎裂声中,镜面迸射万道金芒。顾湛再睁眼时,但见陆惟深眉间皱褶渐平,眼底浊色褪去,唯剩少年时那片清亮月光。
第六章 法场镜明
三月后法场钟鸣,陆惟深白衣戴枷跪在刑台上。刽子手酒喷刀锋时,忽见百姓蜂拥而至。额光饱满者捧万民伞,面容舒展者举血冤状——皆是当年珠矿惨案遗属。
人群分开,顾湛捧古镜而来:"圣上夜梦古镜悟道,特颁恩旨:心正形畸者,赦。"
镜光掠过陆惟深面容,那些狰狞纹路竟如春雪消融。天际惊雷炸响,裴党余孽突放冷箭,顾湛疾扑挡在陆惟深身前!
血溅镜面刹那,镜中映出二人少年模样:一个目如清泉,一个额似朗月。万民惊呼声中,古镜化作齑粉消散,空中只余八字余音: "形骸终朽,心相永存。"
【尾声】
多年后海外孤岛上,渔童常闻奇谈。说是有二位仙人踏浪而行,青衣者眉宇开阔如海平线,白衣者双目澄澈似星垂野,所过之处礁石化珠贝,风暴成和风。
老者坐在珊瑚礁上缝补渔网,听罢指着心口笑: "傻孩儿,哪有什么仙人?不过是两个心口刻字的愚人——一个刻着'山海可移',一个刻着'本心不改'。"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