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今年单位搞卫生,意外从扔进垃圾堆的旧办公台抽斗里,得到了一架平视式120照相机。“120”原是美国柯达胶卷的商品编号,后来这个编号被国际标准采用,使用该编号胶卷的相机便称为120相机。
得到这相机让我很高兴,同事说现在都用数码的了,要这做什么,再说还是报废的,没用。我说有用,起码它是个实物,可以做收藏。他说收藏也是不值钱了。错,真正的收藏不是为了拿去卖,而是通过藏品学习知识,了解历史,增加文化修养。
果然,八十年代依然是名件的120相机,女儿女婿就是没见过。我拿出相册告诉他们,当年老爸老妈的那些五、六公分见方的照片,就都是120拍摄的。后来记录女儿成长的一寸照片,是135拍摄的。
我家从未有过120相机,这些照片大多是参加厂里共青团组织去无锡、杭州等地旅游拍摄的,相机是从工友那里辗转借来的。那时的工友家庭,一般都是没有相机的,所以是辗转借来的。女儿会走路后,我去无锡花了二个月工资近一百元钱,买了架抵挡普及型直视式135相机,回来后竟也好多人争着借用。为什么要去无锡买?因为那时的宜兴百货公司,极少有相机出售。后来不同了,居然也卖过便宜得叫你不相信的傻瓜机,二十元左右一个。
成家前我住在厂部宿舍,我们几个年轻人还自己洗过照片。乘着月黑无光的夜晚,点起一盏十几瓦的红色滤光安全灯,把拍摄好的胶卷放进显影罐冲洗,再放进买来的显影和定影药水里显影、定影,这样胶卷便变成底片。然后曝光到照相纸上,再显影、定影,照片就出来了。几个人新奇地挤在朦胧里,像地下工作者一样。随着一步步的操作,惊喜的笑容出现在红光的脸上,轻嘘的感叹压抑着不住的兴奋。那情景,回忆起来总让人愉悦快乐,仿佛青春的年轮又倒转在眼前。
话题从照片说到相机,再到相机的品种历史等,这么一说,不明白的就太多了,于是翻资料查百度,一通忙乎才明白,原来相机是法国人达盖尔于1839年发明的。达盖尔的发明源于他采用暗箱将风景反射到磨砂玻璃上作画,意外的成像使他转而对摄取自然景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显影,再以食盐定影,终于获得成功,并于同年被法国科学院和美术学会向全世界宣布。
你看,西方国家有科学院,还有美术等专业学会。不管官方的还是民间的科学成果,都会发表在学术杂志上得到社会的重视,从而推动国家科技的发展。中国那时也有定期刊物,但那是皇家的抵报,只发布皇家的荣耀和官员的升迁,中国的文化人“士”,大多也只关心这些,科学倒成了雕虫小技。
照相机从发明的第二年便传入了中国,当然首先是皇亲国戚的玩物。在其后的一百年间,它的科技性,始终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关注,以致直到解放前,多数照相馆还在使用落后的碘溴化银乳剂火棉胶湿板玻璃底片摄影。再回过头来看外国,达盖尔笨重的“摄影暗箱+银版感光片”问世后不久,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即发明了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制出了彩色照片。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了胶卷和可携式方箱相机,1906年美国人希拉斯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巴纳克研制出了135照相机。其后相机不断推陈出新,体积趋小,式样趋多,性能越来越好。
中国人很蠢吗?当然不是,很蠢便不会有四大发明了。再如照相,据说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墨经》一书就详细关注了光的直线和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现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原理,这可以说是照相的探索了。但漫长的封建体制制约了科技的创新发明,也制约了社会发展。
中国照相机的春天是在1949年后开始的,虽然民国时期也生产过相机,但组装的成分居多。如长春周焕成中国照相机博物馆展出的民国初年产的木质相机,民国中后期的上海双龙牌相机、万林牌相机和仙乐牌相机等。
1956年4月,公私合营天津照相机厂成立,在大跃进形势鼓舞下,不到三个月便试制出了“七一”牌(后定名幸福牌)相机。这款小型折叠式120闪光相机是新中国真正的第一款相机,除镜头玻璃外,其它四百八十多个零件均为国产,它标志着我国的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物理化学、数学等科学技术综合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样是公私合营的北京照相机厂,也在当年生产出了“大莱”牌(后定名天坛牌)相机。1958年组建的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上海”58-1型和“上海”58-2型相机,标志着新中国照相机工业的正式确立。
其后中国相机品牌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上海的“东风”“红旗”,长春的“梅花”“天池”,北京的“长城”,南京的“紫金山”,杭州的“西湖”,重庆的“峨眉”,武汉的“黄鹤”等。特别是“天池”牌,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57年,全国的相机年产量是200多台,翌年即达到21000多台。我得到的这架120相机是“海鸥”牌,“海鸥”牌就是“上海”牌,1968年,上海照相机厂为了适应出口需要,以海鸥为商标注册生产。到上世纪末,据说“海鸥”一个系列就生产了270多万台。
尽管如此,那时的相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奢侈品,不像现在,一台普通数码相机也只半个月工资几百元钱。早前上海300万人口只有三千人有相机,以致外出拍照还会被怀疑是特务而遭受盘问呢。
呵呵,收藏一台120,居然得了这么多的相关知识,不错吧。
2011年9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