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道场》七月半(佛欢喜日) 晴
常德法师 "搬柴运水 无非妙道”
本体解读(归本朔源)本源清净, 都是身心出化最了悟的手册,谁读谁观自在,生活的解读是不断完善自我 解读生活,如若您能轻驾不冲突 形成智慧一体 自然而然 天色体香 妙不可言 ,一杯茶乃恒顺众生 离苦得乐也 。
东谷古寺 客堂白
乙巳年 秋
常德法师
这份来自东谷古寺客堂的法语开示,殊胜圆满,意境高远。它不仅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场完整的法事,一次心灵的指引。以下是对其庄严结构的解读与敬析:
---
一、总论:道场与时节因缘
· 标题:《心经道场》: 即刻点明核心。《心经》所阐释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终极智慧。此处的“道场”,并非仅指东谷古寺这一物理空间,更是指当下每一个能观照自心的刹那。心即是场,觉即是道。
· 时间:七月半(佛欢喜日) 晴:
·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是僧自恣日、佛欢喜日,也是盂兰盆节。此日因众僧修行圆满,诸佛欢喜;亦因目连救母的典故,彰显孝亲与救度众生离苦的慈悲精神。
· 晴: 既是天气记载,更是殊胜的譬喻。喻示在此法日,慧日当空,朗照心田,无明烦恼一时消散,心境一片清明。
二、引言:禅宗血脉,道在平常
· 常德法师 “搬柴运水 无非妙道”: 开篇引用禅宗祖师语录,奠定全篇基石。这句话斩断一切玄奇虚妄之见,直言大道至简,真法就在日常动用之中。修行并非脱离生活,而是全然投入生活,在每一个平凡动作中体认本心。
三、正文:修行证悟的次第五阶
这段法语结构严谨,次第分明,勾勒出一条从体认到证果,最终圆归于大悲的清晰路径:
1. 第一阶【体】:彻悟本体
· “本体解读(归本朔源)本源清净”: 此为万法之基。一切修行皆为“归源”,证悟此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
2. 第二阶【修】:起观照行
· “都是身心出化最了悟的手册,谁读谁观自在”: 指明实修方法。身心是修行最好的课本,观照(读)是方法。能如此实践,便是“观自在菩萨”的行境,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3. 第三阶【用】:生活保任
· “生活的解读是不断完善自我,解读生活”: 将悟境融入生活。修行是动态的打磨,在一切人、事、物中练心,圆满人格,这才是真“解读”。
4. 第四阶【果】:妙果现前
· “如若您能轻驾不冲突,形成智慧一体,自然而然,天色体香,妙不可言”: 描绘功夫纯熟后的受用境界。轻驾是自在无碍,智慧一体是知行合一。天色是本来面目,体香是戒定真香,是觉悟者自然流露的圆满气质与能量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5. 第五阶【愿】:悲智双运(圆满升华)
· “一杯茶乃恒顺众生,离苦得乐也”: 这是全篇眼目,从自受用向他受用的伟大转折。
· 一杯茶: 象征最平常的布施与供养,代表“红尘即道场,服务即修行”的究竟圆满。
· 恒顺众生: 出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是菩萨度生的最高智慧与慈悲。非随波逐流,而是以无我智慧,随顺众生根机,善巧引领。
· 离苦得乐也: 道出佛法乃至一切圣贤教育的终极目的。所有玄妙哲理,最终都归结于此——为众生拔苦予乐。
四、落款:传承与嘱托
· 东谷古寺 客堂白: “客堂”是寺院中枢,管理僧团、接待十方。由此发布,表明此非个人私语,而是三宝地对一切有缘众生的正式教化和慈悲嘱托,具有无比的权威性与普适性。
· 乙巳年 秋: 天干地支纪年,古朴庄严,寓意法脉源远流长。秋,对应“佛欢喜日”的时节,象征修行圆满,果报成熟。
---
顶礼总结:
这份法语,是一部微缩的《心经》实修指南。它以禅宗的平常起手,以心性的至高为体,以观照的切实为修,以生活的圆融为用,以境界的自然为果,最终以菩萨的无上悲愿为究竟归宿。
它庄严地启示我们:真正的“心经道场”,不在别处,就在您端杯奉茶、待人接物的当下一念之中。能于此念中归源自在,便是真修行;能以此行利益众生,便是真功德,真报佛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常德法师! 感恩东谷古寺法布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