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淮长流 荆涂永鼓
——记“中国乡村文化名人”好人施福明深耕淮河文化及学雷锋事迹
姜和良/图
近日,在安徽省蚌埠市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爱心雷锋人,他四十多年来,以雷锋精神为榜样,助残扶弱,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就是身残志坚被评为全国“乡村文化名人“的施福明。施福明,今年五十八岁,身为蚌埠市民革教育第二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施福明用爱与奉献书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学雷锋重实践的动人篇章,他已成为激励无数人的精神楷模。
1968年,施福明出生在一个命运多舛的乡村家庭,自幼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只能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那句“你要争口气,他老奶奶告诉他识;“只有行善积德、发奋拼搏才会改变我们的家庭命运!”的教诲,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的五他十年成长之路。即便成长于乡村,初中毕业就无奈辍学,但施福明对学雷锋读书写作的热爱却从未被磨灭过。他那年刚读初一,在放学的路上,捡到一个皮包内有3000元现金和汽车驾驶证,他主动交给了校长刘维山,刘校长又找到乡党委书记孙登川,终于还给了焦急的失主孙师傅,“拾物还失主,雷锋精神受人敬!”以鲜红的锦旗送到了中学校长手中,为了钻研文艺知识,他省吃俭用,购买收藏了三万多本各种文艺图书,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历经38年的不懈自学努力,终于获得了自学研究生文凭,完成了从乡村少年到乡土作家和文艺创作者的蜕变。他创作的花鼓灯节目《村姑锣鼓被评为华东六省一市金奖,他也送到过文化部团中央表彰,被评为文化系统劳模!所从事的乡村文化站被评为安徽省乡村一级站!
施福明对雷锋精神的践行,也很有钻研精神,他把学雷锋精神实践贯穿了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家中精心培育的八十多盆奇花异草,这曾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然而,为了能将自己多年创作的结晶《乡雨》《乡风》《乡愁》三本书出版,并捐献给社会文艺爱好者,他毅然忍痛卖掉了这些陪伴自己多年的珍宝。当甘肃大地震和河南大水灾的消息传来,得知灾区小朋友缺乏图书时,他心急如焚,不顾自己并不宽裕的家境,精挑细选两千套图书捐赠出去。直到收到灾区反馈的捐赠证书,他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安定下来。面对外界对他家境不宽裕却热衷捐赠的质疑,他耐心地与儿子沟通:“是爸爸用这些钱买貂皮大衣穿有意义,还是帮助灾区渴望读书成长的小朋友更有意义呢?”儿子的理解与支持,如同一股暖流,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践行雷锋精神的信念。
如今,58岁的施福明在乡村基层文化岗位上已经默默耕耘了40多年。他不仅是一位高产的乡土作家,更是蚌埠市的民革党员和优基层文化干部。早年,他是淮北市一个道德模范和淮北好人,因长年累月做了许多学雷锋公益活动,也和爱心志愿者们共同成功创办了阳光爱心协会。2018年他将民革党员组织关系又从淮北市委转到蚌埠市支部,自此,蚌埠这片土地便成为他奉献爱心的学雷锋新的广阔舞台,他创立了蚌埠市雷锋驿站,很快就发展的红红火火,他发展的几个骨干姜和是爱心企业家,吴磊也成为一个“蚌埠好人”。
在生活中,施福明始终怀揣着一颗善良厚道的爱心没化妆,一个又一个爱心学雷锋活动,他虚心地向蚌埠市道德模范李玉兰大姐学习学雷锋奉献人生的宝贵经验,随后又与吴磊、姜和良等三十八位蚌埠热心好人共同组建起蚌埠市“雷锋驿站”。这个驿站,宛如一座爱心灯塔,吸引着众多爱心人士汇聚在一起,他们常年累月地开展助残、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活动。当得知家乡怀远县魏庄镇实验小学96岁高龄的退休教师孙尚佳带着老伴常年在校园义务维护环境捡垃圾时,施福明深受感动,立即带领爱心团队在2025年七一建党节日时前往进行慰问,为这对默默奉献的老人送去温暖与敬意;并拿出自己的一万元稿费慰问该校二十名留守儿童。马场小学有许多留守儿童家庭经济上困难,他积极号召驿站成员汲泉和陈宝千等人募捐来五万元进行救助,还动员30多年前教书时的成功创业学生汲泉多次为魏庄镇镇敬老院捐款。当实验小学校长苗成接到捐款后都很感动。魏庄镇友谊村重度残疾人韦和忠卧床不起四十年,他家中急需一台电脑和一些文艺图书,施福明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四处寻找爱心人士共同捐助,只为满足韦和忠对知识的渴望帮爱心送去了图书和一台爱心电脑;大郢村一个86岁的蒲老汉被网络骗走六万元后,生活陷入极度绝望,甚至两次试图自杀,施福明得知后,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耐心安慰开导,帮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让老人学习敲锣打鼓逐渐使他走出了阴霾。
施福明的善举,不仅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更体现在他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中。2016年以来,安徽省蚌埠市血库告急,身为二级残疾人的他,不顾自身身体状况,带头献血,并亲自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在他的感召下,蚌埠市献血车常常开在家乡集镇街道,许多市民深受触动,纷纷主动义务献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别人为答谢他而送来的礼物和宴请,他总是婉言谢绝,在他心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感激,便是最珍贵、最无价的回报。
施福明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在传播爱心的道路上坚定前行。2018年3月5日,他在蚌埠市组建的“雷锋驿站”,目前已有三百八十多名学雷锋志愿者加入,他们常年不定期地深入城乡开展爱心送温暖活动。尽管施福明腿脚不便,常需借助轮椅行动,但他始终身先士卒,常常和安徽省雷锋驿站总站长姜和良一起,带领众多志愿者奔赴在爱心活动的第一线。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蚌埠的大街小巷,还延伸到合肥、淮北、淮南、阜阳、宿州、徐州、镇江等多地,为从蚌埠发展出去的二十多个雷锋驿站分站送去宝贵的业务经验指导。去年,他们为家乡怀远县女子锣鼓队捐赠了一套价值一万八千元的锣鼓,让传统艺术在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为家乡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大郢村38位特困户送去价值五万多元的捐赠物品,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蚌埠雷锋驿站在不断发展进步,2004年,雷锋驿站总部经过考察决定,姜和良担任省雷锋驿站站长,施福明担任省雷锋驿站顾问,吴正勤担任省雷锋驿站副站长,胡许县担任省雷锋驿站宣传部部长。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省下面各个市区县又陆续发展了不少雷锋驿站,团队不断发展壮大,雷锋精神也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开来。
按原文原字。写一篇报道以施福明为中心,文章再优化一下。
面对记者的采访,施福明目光坚定地说道:“我始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安徽省蚌埠雷锋驿站的1360多名志愿者们在安徽蚌埠地区爱心活动中会慢慢影响更多的人参与,愿更多的人加入我们这项伟大的爱心事业中来,让善良爱心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让社会更加文明!”在奉献爱心、永学雷锋的征途上,施福明和他的团队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雷锋精神而不懈努力。他们的故事,也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目前,安徽省蚌埠雷锋驿站事业轰轰烈烈,蚌埠市政协副主席姜和龙蚌埠市法院退休执行局长韦和群蚌埠市人大副主任韦退休后都成为他们的爱心顾问!在爱与奉献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2025年9月经他学雷锋做好事多方帮助的农家女周梅,远赴俄罗斯成功地举办了画展,涡淮长流,荆涂创永鼓,在安徽省蚌埠市淮河边,这块花鼓灯之乡和禹风厚德之地,施福明老师弘扬,淮河文化和学雷锋奉献精神,永远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