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后方的窑洞工厂
文|都 世 科
一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为保卫国家领土和民族尊严,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无论是在浴血抗战第一线,还是在支援前线的大后方,都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位居大西北的宝鸡,有一处“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就记载着80多年前宝鸡人民共赴国难,为支援抗战所需物资而艰苦努力、顽强拼搏的动人故事。如今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已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工业遗产”、“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也是如今全国保留最完整的近现代工业建筑博物馆。宝鸡市将其命名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全国各地游人参观游览。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座落在宝鸡市金台区宝十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民族工业实力,避免落入日冠手中,武汉、上海等地的不少工业企业纷纷内迁,1938年武汉会战前,国际友人、”工合”运动顾问路易.艾黎接受中国共产党建议,动员武汉64家企业内迁,其中荣氏申新纱厂、福新面粉厂等15家企业在宝鸡落户。申新纱厂从汉口迁至紧依陇海铁路线的宝鸡长乐塬,到1941年时,以申新纱厂为代表的“宝鸡十里铺工业区”内已有200多家企业,一度呈现战时经济的繁荣景象。
二
黄河天险阻断了日冦跌蹄西进,但日寇的飞机对西安、宝鸡等地进行疯狂的轰炸,宝鸡十里铺工业区的企业千方百计伪装隐蔽,仍在敌机轰炸中遭受不同损失。从1940年1月份开始,宝鸡人民便在长乐塬开始挖掘窑洞,经过1年多时间的拼博,挖掘并箍砌窑洞24孔,全长1.75公里,窑洞大多宽2一5米,个别宽6米,高3一5米,有7孔窑洞长度达60米以上。所有窑洞通过6条横洞贯通,形成地下网络。在当时没有机械化挖掘设备的情况下,民众硬是凭炽热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日夜奋战,将一锹一锹土挖下运出,将一块一块砖箍上洞顶,砌上洞壁,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当地砖块不足,不少红砖、青砖都是从西安、咸阳等地用马车运来的;没有水泥,便以石灰与砂和成浆合缝粘连。1941年4月中旬,申新纱厂第二纺识车间(窑洞车间)正式开机生产,1. 2万枚大型纱锭、及多台织布机设备,支撑了西北战区的棉纱和棉布供应。
走进窑洞工厂,昏黄的灯光下,砖块箍砌的洞顶和洞壁历经80多年时间,除有部分砖块掉皮落渣,仍保持坚固的原貌,洞与洞相通,拐弯抹角,象一个地下迷宫。细纱机、清花设备、粗纱头开松机、毛辊清洁机等,虽然看上去绣迹斑斑,仍能启动做演示,这些机械设备大都是英国上世纪20年代的产品。老机床、纱锭等实物如今静静地躺在窑洞中,似乎在向参观者诉说着曾经的沧桑。窑洞车间里,通过全息影像复原的纺织工人生产情景,让人们看到了当年工人师傅们忙碌工作的身影,从1939年到抗战胜利,日冠共轰炸宝鸡32次,重点目标是申新纱厂等,为支援抗战,宝鸡人民不惧轰炸和枪弹,敌机一走,人们便立即冲出来扑火,抢救物资。申新纱厂的3000千瓦/时发电机,是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发电机,在机房建设中除采取纲轨混凝土现浇外,上面别出心裁地做了伪装保护,以致在敌机轰炸中基本无损。有时为满足电力所需申新人采用木炭机、蒸汽机、汽车引擎等发电。窑洞中的工人们加班加点工作,几年间,这里共生产纱锭 6.2万吨、棉布43.4万匹,有力保障了西北地区军队和民用纺织品之需。当时国内外知名人士老舍、张大千、常香玉、林语堂等,以及苏联、美、英等国访华团来到申新纱厂参观,有人感慨地称窑洞工厂是“中国抗战工业的奇迹”,战时的宝鸡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三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内的申新纱厂办公楼,由我国著名建筑计师王秉忱设计,建于1942年,系中西合壁式砖木结构,采用中国传统风格的八角窗、落地玻璃窗、木地板铺设,精致美观,虽历时80多年,仍基本保持原貌;薄壳车间是建国初期参照苏联援建图纸建成的,罕见的双曲拱结构,跨度大,用料少,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至今完好无损,属国内罕见。这里也展出了申新纱厂历史、工合运动以及宝鸡工业发展史。
80多年前,宝鸡只是西部一个小县城,没有工业企业,申新纱厂、福新面粉厂等内迁,开启了宝鸡工业发展的序幕,所以称荣氏申新企业是宝鸡工业的奠基者名副其实。80多年时间,从“一五”、三线到改革开放,宝鸡工业走过了由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如今已形成机械、电子、航天、有色金属、军工等35个行业大类、118个中类、213个行业小类的现代工业体系,涌现出陕汽、宝石机械、秦川、宝鸡机床、中铁宝桥、宝钛、吉利汽车等骨干领军企业。“装备中国、走向世界”已是宝鸡工业的真实写照,许多出口产品在国际上颇受用户青睐。
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时刻,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参观者络绎不绝。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段悲痛至极的历史:14年抗战,中华大地硝烟弥漫、山河破碎,400多万军人伤亡;共3500万同胞死伤。淞沪会战、百团大战等十大战役中倒下的勇士之躯;南京30万冤魂的呼号;重庆大轰炸后熊熊燃烧的街巷;东北寒野里细菌战部队留下的坟冢……无数次鬼子进村传出撕心裂肺的哭叫声,多少母亲为死去的亲人哭瞎了双眼;多少可怜的孩子从几岁起就成为孤儿……这些民族至痛岂能随岁月流逝而模糊?它犹如刀刻锥刺般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历史深谷传出沉重的回响就是勿忘国耻!屈辱之后挺起的脊梁,磨砺的锋芒,定是无敌的精神支柱及强国富民的利器,饱经风霜的中华民族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25.9.6.
作者简介:
都世科,中国散文学会北戴河创作基地文学院签约作家。大学文化、高级编辑,多年从事新闻采、编和管理工作,曾获陕西省宝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曾多次获省、市新闻奖。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顾问;宝鸡市作家协会、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热爱文学创作,退休以来,在《当代文学家》、《散文选刋》、《都市文苑》等刊物和平台发表数篇散文、小说、杂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