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八端”与“王八蛋”的衍变
很多本来是正面的词语,却在社会演变中成了贬义词。一个例子是“勾当”,在宋代及以后的一段年月里,它是职业和干活活路的名词,就是“干什么的”,在扎记与小说里常常可以遇到。而近代却变成了贬义词,成为干“歪门邪道”的意思。
责骂人的“王八蛋”一词,更为典型,转义更甚。很少人了解,古人评品人行为不端的“忘八端”,竟然演变成狠狠骂人的“王八蛋”!查阅词语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从春秋战国以后,就有社会道德的说教。先秦时期,儒家已经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概念。宋代以后,随着社会演进,就形成再定型为社会的“道德八端”,即孝、悌、中、信、礼、义、廉、耻。明清之后,社会意识更加明确,甚至写入《弟子规》和《三字经》等启蒙读物里。
社会生活中,某人不遵守“八端”或在行为中失却其一或多几端,就会被议论所谴责,被同行同类人唾弃,称之为“忘八端”,不论是几“端”或严重程度。最初在文人雅士中流行,“忘八端”的人,人们不愿意与其交往,甚至鄙视其人。但后来,社会底层的人,即处于文化低处的人,就将其“滥用”,认为“忘八端”的人,就是坏人,理应鄙视,理应“口诛笔伐”,成了责骂的词语。如此的讹变,有对爬行“王八”的比喻,也就成为狠狠骂人的日常语。
“忘八端”成“王八蛋”,成了社会词语的典型演绎
王维周,1940年生,蓝田县普化镇蔡府村人。中学母校是陕西省蓝田中学,高五八(乙)学生。考入大学读化工,专业是“化工工艺与工程”。毕业留校,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专业方向是能源化工。曾出版专著六部,若干论文。为西北大学助教,讲师与教授。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推荐受聘于宁波工程学院,2005年退休。今客居宁波。
曾在西安化工学院、陕西工业大学学习与工作过
。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