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前赴后继 再创辉煌
第五十五回 董彥平的精彩人生
作者:刘连成
投身革命 智斗敌特
1927 年 2 月 21 日,黑龙江明水县那广袤无垠的黑土地,迎来了新生命董彦平的啼哭。他的父亲,一位朴实勤劳的庄稼汉,尽管每日在田垄间辛勤耕耘,却目光长远,深知知识对命运的改变之力。为了子女能接受良好教育,他节衣缩食,这份对教育的执着,宛如丝丝春雨,悄然滋养着年幼的董彦平。
董彦平自幼聪慧,在私塾里摇头晃脑诵读经典,那清脆的琅琅书声,似山间灵动清泉,在乡间小院悠悠回荡。可命运无常,尚在小学的他,突遭父亲离世的沉重打击。母亲带着他与兄弟二人,在三叔的帮扶下,如一叶孤舟,于生活的惊涛骇浪中艰难漂泊。
1945 年冬,中学毕业后的董彦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次年光荣入党,自此踏上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征程。
在东北公安部任侦察员时,董彦平参与侦破多起重大刑事案件,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李兆麟将军被敌特暗杀案。一次,得知敌特将在小茶馆接头,他乔装成普通茶客潜伏。不久,一鬼祟之人进茶馆与对面人低声交谈,董彦平屏息捕捉到暗号。待他们离开,他悄然尾随。行至偏僻胡同,敌特似有察觉回头,他灵机一动佯装醉酒,哼着小曲骗过敌特,继续跟踪,为破案提供关键情报。还有一次,一被控制敌特欲销毁证据,董彦平得知后带人埋伏。敌特刚点燃火柴,他如猛虎扑食般冲上前,厉声喝止,眼疾手快夺过证据,成功保全关键线索。
此后,他辗转于沈阳市公安局、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等多个岗位,始终初心不改。
情系农垦 续写辉煌
1964 年,身为东北局骨干的董彦平,带职参加“四清”运动,出任吉林省梨树灌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1965 年 4 月末,“四清”运动结束,因东北局撤销,干部分散基层,董彦平调任吉林省国营双辽农场党委书记,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东辽河西畔,微风轻拂稻穗清香,诉说着董彦平与双辽农场的故事。他毫无官架子,像浑身沾满泥点的“老庄稼人”,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把农场经营得有声有色。
每年春耕,天未亮,水田埂上便有董彦平身影。凌晨五点露水易打湿裤脚,插秧累人,他却扛着五十多公斤重的稻苗担子走在最前,泥点子溅满裤腿也不在意。有回他滑倒摔进田里,爬起来满脸满身泥水,却咧嘴笑道:“这下好,咱们都是‘抹泥之交’了!”逗得众人哄堂大笑。为保证插秧质量,他带领团队钻研出田间秧苗质量管理标准,把粗活干成细活。
1973 年 7 月,“五·七”队引水突发状况,大干线决堤,二十多公顷水田成汪洋。董彦平得知后立刻奔赴现场,与几十名工人一起堵口子,从早上七点干到中午十一点,直到决口堵牢,他衣服被泥水浸透,沉甸甸贴在身上。
夏天双辽水田闷热,职工易患风湿、类风湿,还有蚂蟥吸血。董彦平看在眼里,请来专家讲解预防知识,联系防疫部门灭螺,防止血吸虫病传播,职工感动不已。
秋收时,农场洋溢“抢收”氛围。动镰收割当天,董彦平通过广播站召开动员大会,声音洪亮:“各级干部带头干,赶在冰雪前把粮食收进仓!”他自己冲在最前,还动员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加入。粮食入仓时,他又赶到粮库,叮嘱晾晒、检查粮垛,生怕粮食出差错。
双辽农场风沙大,1965 年初秋,董彦平与场长张志政走访五大队时遇大风暴。狂风卷着黄沙,天地昏黄,路都难看清。风暴一停,董彦平果断决定种树压沙。五大队沙岗子多,占农场近五分之二,山西面、山北面沙岗子光秃秃。当年十月下旬,他带着拖拉机、职工和学生,依照规划图纸开沟造林。遇上二洼地样板田,他组织人埋干植柳,栽下八十多公顷防护林带。十年后,小树苗长成大树,风绕着林子走。职工们又拉黑土压沙,将“沙窝子”变成良田。
董彦平是兴修水利的“拼命三郎”。每年组织职工用铁锹、镐头疏通河道水渠,一年挖十多万立方米土方。1971 年春天,二大队支渠堵塞,他组织民兵突击营日夜抢修。一天晚上,他干活时被镐头砸伤左腿,鲜血渗绷带,小女儿吓哭,他却笑着安慰,还念叨着将来要用机器代替笨重劳动。
董彦平深知农场要发展需走农业机械化之路。他召集领导班子开会,把“五·七”队作为示范队,挑选能干干部任队长,招来初高中毕业生,请来专家传授技术。机器下田后,效率大幅提升,解决春耕缺人难题,实现“不插六月秧”。此后大力推广,农场逐步迈入机械化时代。
机械化解放劳动力后,剩余人员出路成难题。一天,儿子说起老师讲的“山上水里都是宝,人参鹿茸乌拉草”,董彦平眼前一亮,决定走多种经营之路。他带领干部职工扩大梅花鹿场、养鱼场、养猪场规模,将打铁烘炉扩建成农机修造厂,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保障。又在场部建制酒厂,酿造当地原浆白酒,使其成为当地“名片”,远销省内外。
1969 年,为解决职工子女读中学困难,董彦平召开党委会,在三大队衙门屯北岗子空地建起新校舍,成立双辽农场中学。从长春下乡知青中请来高材生授课,黑板都新刷成墨色。第一批毕业的高材生张庆志感慨,若不是董书记建中学,自己还在地里除草。
职工家属看病曾是难题,张婶儿胃疼坐拖拉机去县城要颠簸两小时。董彦平决心建“像样的卫生院”,拉来 X 光机、心电图仪,从城里请来老医生。职工老李半夜发烧,在卫生院打一针第二天就能下地干活。卫生院成农村标杆,周边村人慕名而来,张婶儿直夸方便。
农场生活日益美好,场部建起供销社、招待所、饭店。过节时,政工部门组织秧歌队,红绸飞舞;工会举办篮球赛,加油声响亮;电影放映队受欢迎,孩子们搬着小板凳占位置,邻村人也来蹭电影。
山东籍职工老周,妻子孩子在老家,董彦平拿着他的材料到县里跑了好几趟,帮其家属获批落户。老周拿花生米感谢,董彦平笑着拒绝,这事传开后,大家知道董书记一心为农场和职工。
1976年,董彦平调任四平,负责重建四平地区检察院,告别了他奋斗多年的双辽农场。
1985年6月29日,年仅58岁的他因积劳成疾,在工作岗位上猝然倒下,最终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双辽农场的每一寸土地;他的功绩,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