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六午后,气温依然停留在36度。一场不期而至的倾盆大雨在两点多落下,却未能驱散空气中的燥热。我冒雨赶到江阴体育中心领取任务,四点时分天空放晴,祥云飘浮。身穿蓝色志愿者马甲,我站在南大门东侧的初检口,迎接着这场特别的苏超联赛——无锡对阵连云港。对许多人而言,这或许只是一场普通的足球赛;但对我,却是一次穿越时光的重逢。
我与连云港的缘分,始于青春年华。33年前,身为盐城人的我几经辗转,最终在连云港穿上戎装,踏上军列。那节车厢里一百多人,除我和对面来自合肥的女兵刘劲松之外,全是连云港兵。自那时起,我的军旅记忆便与那座海风轻抚的城市、那咸涩的海港乡音紧密相连。岁月更迭,故地难再重返,连云港于我,早已超越了一个地名,成为记忆中一枚鲜活而深刻的情结。
正因如此,我特意申请成为这场比赛的志愿者。四点半,球迷们有组织地高举旌旗、挥舞彩焰,一路呐喊而来。我守在道闸边,人脸识别系统突然显示红色,提示“入口不符”——一询问,原来是连云港球迷(客队需从北大门进入)。那熟悉的口音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将我拉回到多年前那个凛冽的冬日:我们穿着崭新军装,在连云港初次相遇,稚嫩而坚定。想起周四《江阴发布》那篇《阿连,是时候来趟江阴了!》的推文,我第一时间转发给连云港的战友。“每一次相逢都是‘一家亲’情谊的深情延续”,这句话,不正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更期待着“携手书写更多精彩的动人篇章”。
检完最后一位观众,我终于得以驻足场边。三万多人(后来官方统计是30206人,而经我检测的就有661人)将看台填得满满当当,除西北角一小片深蓝(那是连云港球迷区域)之外,满眼皆是跃动的粉红。附近大楼外墙上亮着各式口号:“拼死吃河豚,踢球飒飒响”“想吃水蜜桃,江阴全是‘硬核’”“无锡加油”……场内旌旗翻涌,喇叭声震天,欢呼声裹挟着汹涌的人浪,从东看台滚至西看台,连空气都仿佛被点燃。
半场哨响,中场表演瞬间点燃另一种热闹。海澜集团的表演者身着统一服饰,手持太极扇整齐列队,随着鼓点开合翻转,扇面起落间既有传统武术的刚劲,又藏着江南文化的温婉,引得看台阵阵叫好;紧接着,13名歌手身着13个城市主场队服登场,齐声高歌,像是把“13太保”的热情都聚在了这片绿茵场;最惹人笑的是6个圆滚滚的“水蜜桃”憨态可掬,粉嘟嘟的模样与粉红看台相映成趣。
欢快的中场时光度过,下半场随即开战,绿茵场上的激情丝毫不减。球员奔跑、传射、拼抢,每一次交锋都掀起山呼海啸,每一记射门都紧扣心弦。望着他们的身影,我忽然晃了神,想起当年在警卫连踢球的旧时光——虽没有如此热烈的场面,却同样激情澎湃;仿佛又见当年那群连云港少年,与我在另一种赛场上并肩驰骋。在科尔沁草原,我们是战友也是老乡,更是在风沙和枪炮声中彼此见证的兄弟姐妹。
终场哨响,掌声雷动,0:0,双方握手言和。其实胜负在那一刻已不再重要,今晚的欢腾属于每一个人。渐散的人潮中,我默默脱下志愿者马甲,心中澄明如镜:正如场边广告牌上所写——“叫我如何不想她”,这也是我走近连云港的另一种方式,不是以战友或老乡的身份,而是以服务的姿态,与它同频于这片绿茵场上。
人影渐疏,灯火犹明。走在通往水魔方的高架桥上,远眺“小蛮腰”上那名正在踢球的运动员剪影,顶端的明灯像初升的朝阳,照亮了我心中那份不曾褪色的情感。这场比赛,让我不仅领略了足球的魅力,更在熟悉的乡音中重拾了那份藏在时光深处的港城温度——原来有些情感,从未被时光冲淡,从未随年华老去,只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然涌上心头,温暖如初。
(本人微信公众号:郭大侠的小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