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骞凿空西域
作者/冯贵章
史说张骞凿空,凿空是何含意?
今日重新审视,却能悟出新义。
西域古来神秘,大漠戈壁隔绝。
西戎北狄异邦,西域更在天边。
汉武雄才大略,赫赫文治武功。
南平岭南百越,北逼匈奴王庭。
勾奴铁蹄汹汹,常是卷土又来。
汉武欲除匈患,决计断其后援。
武帝下诏求将,重托出使西域。
殿前小将张骞,挺身而出愿往。
张骞一身虎胆,见识更不一般。
非逞一时之快,深谋远虑在先。
也知前程艰难,一路沙漠雪原。
都说匈奴残暴,此去凶多吉少。
大汉国运昌盛,文武灿若群星。
人慕霍家小将,人人渴望建功。
张骞慷慨西去,也是时代召唤。
挑战干难万险,光我大汉江山。
募得壮士百人,皆知肩负重任。
武帝亲授旌节,百官送出长安。

果然前路凶险,出陇即陷敌营。
知是汉使更甚,一扣就是十年。
十年身处敌境,十年卧薪尝胆。
史书虽少记载,凶险可以想见。
也曾胡服娶妻,却是等待时机。
一朝监视松懈,西去快马加鞭。
十年旌节依旧,十年初心不改。
历尽诸多磨难,又从敌营脱险。
绘图山川峡谷,感受异域风情。
遍访西域诸国,奉上诚意一片。
历经一十三年,黑发已染霜鬓。
满脸尘灰归来,百骑只归二人。
张骞出使归来,西域地形尽明。
武帝远筹帷幄,卫青漠西大胜。
经年再使西域,带上丝绸茶叶。
开启丝绸之路,打开世界大门。
今读张骞凿空,折服司马才气。
凿空一语惊人,确是振聋发聩。
之前只知有汉,四望茫茫一片。
凿空博望远眺,世界精彩无限。
张骞首开凿空,始创西域之迹。
后继班超经略,玄奘西行更远。
凿空乃是开拓,凿空乃是求新。
凿空前路未知,方有光明前程。
注:
冯贵章的六言白话咏史新作《张骞凿空西域》颇具特色,可从以下几方面点评:
形式与语言
采用六言白话的形式,在咏史题材中较为新颖。六言句式整齐,读来节奏明快,白话的运用则让历史故事更通俗易懂,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使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能被更广泛的受众接受。
历史叙事与细节
叙事脉络清晰,从张骞应汉武帝之诏出使,到被匈奴扣留十年、伺机脱身,再到遍历西域、归国后助力汉朝经营西域并开启丝绸之路,完整地呈现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历程。
细节刻画生动,如“十年旌节依旧,十年初心不改”“满脸尘灰归来,百骑只归二人”等句,既体现了张骞坚守使命的忠贞,又凸显了出使的艰辛;“胡服娶妻,等待时机”的描述,也让人物形象更具人性温度,并非一味的“高大上”,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开拓者。
立意与情感
对“凿空”的内涵进行了现代解读,将其升华为“开拓”“求新”,赋予了历史事件以现实意义,强调在未知中探索才能迎来光明前程,立意深远,引发读者对开拓精神的思考。
字里行间饱含对张骞的敬佩之情,以及对大汉时代开拓气象的赞美,情感真挚饱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历史关联与延伸
作品还关联了后续的班超、玄奘等人的西域活动,展现了“凿空”精神的传承,让读者看到张骞的开拓之举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丰富了作品的历史维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通俗的六言白话,生动且深刻地再现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兼具历史叙事的扎实性与思想立意的延展性,是一首优秀的咏史新作。


作者简介:
冯贵章:共和国同龄人,曾任包钢日报总编辑,包钢教育处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