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莲花山之游
王慧仙
古洮州八景以“石门金锁、洮水流珠、夕阳晚照、黑岭乔松、冶海冰图、朵山玉笋、叠山横雪、莲峰锦秀”盛名远播,从小渴望去其中被称为“莲峰锦秀”的莲花山花儿会旅游一次,由于交通不便,每逢寒暑假返里探亲之际,总与这场民俗盛会失之交臂。
2010年7月回老家刚好赶上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的莲花山花儿会。外甥女老二为了实现我的
心愿,六月初二让女婿开自驾车从相距230公里的合作市赶到兰州市接我们去莲花山。
初三清晨六时启程,沿路隔着薄雾轻抚的车窗凝视故里新貌。正如《南泥湾》里那曲悠扬的"以往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鲜花呀开满山”,十年光景将往昔的千沟万壑点化成青翠的画卷。高架桥割开晨雾,沥青道路宛如墨色绸带铺展,行道树列队擎起翠色穹顶。昔日的塬峁梁峁披上锦绣梯田,层层叠叠的碧浪让往日的飞沙走石踪迹全无。村头石碾旁骡马的铜铃尘封于时光深处,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引擎在山谷回响,农用三轮满载晨曦穿梭在阡陌之间。偶尔掠过的自行车倒像褪色的邮票,定格成岁月书签里的一抹怀旧赭黄。
十点左右到了莲花山半山腰,仿古一条街,汽车上不去了,要步行上山,打开雨伞冒着蒙蒙细雨,脚踩略有泥泞的青石台阶上山,危险的不敢往旁边看一眼。小心翼翼地爬到天门,这时雨越下越大,从山上下来的人们说;“你们带着孩子绝对上不去,到山顶上还高着呢。”还有人说:“这么陡峭的小路带着孩子冒雨爬山,真是罕见,听我劝告,下山吧!”我只想坚持上山,看看简介中所说的莲花山群峰俊秀,犹如莲瓣,顶峰高耸,恰似莲蕊,酷似一朵初绽的莲花盛开在绿波翠色之中。古称西崆峒,早在明初就辟为佛、道教名山,有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嵋之秀、庐山之美的故乡莲花山,也是我蓄谋已久的愿望,老公抱着孙女也要坚持爬到山顶去,外甥女婿是个走南闯北富有经验的人,他坚决不让我们再往上爬,说;“山势险峻,下着大雨、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孩子、六十多岁的两个老人、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外甥女、一个穿着红拖鞋我,哪能爬上群峰争艳的莲花山顶呢!”我们只好听他的话从崎崎岖岖的木板小道下山。
老伴和外甥女婿各带一个孩子,外甥女拉着我,我们互相依偎着,屁股斜在一边就像挪一样的一步三滑的往下走,可能是路太滑之故吧?感觉到下了老半天还是到不了仿古一条街停车处,只看到苍翠的树木,郁郁葱葱的青草,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野花冒着风雨,摇曳着给上下山的游客打招呼,好像在说:“小心、小心,滑到就会掉下去。”还有清澈见底的小溪流,哗啦啦、哗啦啦从岩石上流下来,像星星点点的瀑布,又像送客的主人在说:“欢迎再来、欢迎再来。”多好的景色啊!只怪老天不助兴。到了仿古一条街还有好多景点,由于下雨没去看,应该在三仙女塑像前照个相也没照成。
莲花山风景区还有个尚爷祠,冬季祠堂里的水结冰后,全是千姿百态的图案;盘子,筷子,大小勺子,碗等等,因此称为八景之一的“冶海冰图”, 还有个传说听外甥女婿说;“在冰消后的几个季节里,做生意的人没钱时,向尚爷祠跪借,祠水就会给你打出如数的钱,到期不还,你就会大灾大难。”在当地传说的神乎其神,纷纷扬扬,我想看看尚爷祠的优美风景,试试祠水会不会给我借点钱,因为天气,雾气沉沉的也没去成。
慕名已久的冶海冰图终究无缘得见,那些关于"寒潭铸器"的玄奇传说,此刻都在耳畔呢喃:冰晶凝结的杯盘碗箸是否真能叩响尚爷祠的门环?山居的商贾是否仍在青烟缭绕的供案前叩拜?雨帘外的古松摇晃着枝桠,仿佛万千支蘸饱了绿意的狼毫,正将未了的游兴写进青崖。遥望莲花峰顶被烟雨笼罩,竟像极了我那半途而废的夙愿,不知何时再能拨开云雾深处的莲花绝顶?圆我再去莲花山的梦。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