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从心底流淌
——读《人生如梦》书稿有感
张秀景
一个温馨的冬日下午,我从高学广先生手中接过一个厚厚的手提袋。里面是他要结集成册的文稿。面对这些大小不齐 、纸张各异的稿纸,看到我惊讶的表情,高先生告诉我:“这些文稿全是自己一笔一笔手写出来的。”我当即被他对文学的执着所感动!放下手里的其它事情,很专注地看了起来。
要收入这本文集的作品计有文章110篇和诗歌46首。这些都是高先生近几年来的潜心之作。他很用心地把过往岁月中的人和事打捞出来,用其平实、简炼的笔触,一笔一划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文章不造作、不注水。一纸摊开,晾出来的都是干货。恰如风干的陈皮和腊肉。高先生清瘦,文章也写得清瘦,文如其人。
这些文稿,涉及题材广泛,散文、随笔、杂谈等,全面展现了作者厚重的文学功底和浓浓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讲故事》拉开了本书的开篇。习近平以讲故事的形式启迪民众。他渊博的知识成为其执政的一种特色。《中国梦的来龙去脉》中,习对中国梦的系统阐释,成为国家振兴、人民富裕的动员令和美好愿景。中国梦也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词汇。追思革命先烈方志敏、夏明翰,弘扬焦裕禄精神,学习道德模范李俊贤,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章给人以学习的榜样和奋进的力量。
“海外掠影”也是很有可读性的一个章节。作者的女儿在国外,他利用探亲的机会,记录了一些旅美见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如实地书写出来,带我们了解一些这个超级大国的真情实况。
2007年,首次探亲,踏上异国土地,充满了陌生与新鲜感。女儿女婿接机误点带来的恐慌,得到陌生人帮助的感动。社区出现的供水故障;陌生的妇女登门送来瓶装水的意外与感动;过马路时车让行人,司机从不乱按喇叭的文明习惯,给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域外文明的窗口,同时也使读者看到了人民之间的友谊。
世界各地婚俗千差万别。《在美国参加婚礼》中,作者记述了参加美籍华人婚礼的经历。在教堂牧师主持的婚礼上,新婚夫妇身着便服,素面朝天,只是胸前佩带了一朵红花。参加婚礼的来宾送的礼品和自带的饭菜,其间所展示的清新,真情和文明都耐人寻味,让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它乡的世界。
《美国人的住房和生活习俗》《在美国买房卖房》两篇文章写得生动、细腻,让我从细微之处了解了美国人的居住习惯和中国城市居民大相径庭。作者通过女儿家买房卖房遭受折腾的切身经历,道出了华裔、韩裔、犹太裔望子成龙心切,致使学区房价高得出奇的实况,让我们感慨不已。《华侨呵,敢问家在何方!》一文诉说了许多华侨,身在异国,心系家乡故土的眷恋情怀。每逢春节,虽然华人同乡会举办有春节庙会和许多家庭party,大家吃着自己包的中国饺子,喝着中国的酒与茶。谈话间,每次涉及华侨家在何方这个绕不开的话题,就等于戳住了大家的软肋,许多悲欢离合之情即刻产生了无奈的欢笑与泪水,引发出灵魂深处的五味杂陈。
应当明白,许多作家的创作之路都是从故乡起步的。乡愁则往往是散文创作的永久性主题。作为洛阳一名作家,高先生依然如此。在经历三年的下乡生活后,作者1972年初被统一分配进入豫西洛阳,自此,他已远离家乡故土。但此后他曾多次回老家探亲,因为这里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写他的这一方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和土地。字里行间处处浸润着对河南西华和乡里乡亲的一往情深。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里,流淌着难忘的岁月和割不断的乡愁。《乡愁》篇往往能引发读者更多的共鸣。
故乡村子中消失的老井和苇子园,无声地记述着时代的变迁。作者童年时代和小伙伴们割草拾柴、讲故事、看杂技的经历,兄弟俩逮鱼,未吃上鱼却挨训斥的故事,以上这些都写得生动有趣。正如作者所讲,家乡当年的马灵草中蕴藏着无尽的乡愁。在该文中作者引发了丰富地想象,写得很有深度。可谓“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亲情友情》这一章中,生活的原味弥漫在字里行间。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穿起了一根“情”字红线。浓重的烟火气带来的温暖,亲切与熟悉,让读者油然共鸣。
《家风家教之我家》《一家几代不分家》《姥爷姥姥梦中见》《校园牵手,相伴一生》,这些文章中的人物都写得真切感人,令人动容,读后难忘。
从小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风中,“为人诚实,不说谎话,走正道,不走邪路”的朴实家教,良好的道德观,奠定了作者的人生之路和良好价值观。童年时期父亲端回的那碗兔肉白菜汤的味道令作者铭记终生。藏在那碗汤中的父爱有多深,至今令作者回首往事仍不自觉地泪流满面,毕竟血浓于水,父爱如山!
许多年来,作者每次回乡探亲,与乡邻们串门聊天和县城老同学聚会;登门探望启蒙老师;那种温暖与真情,使人如身临其境,深深打动读者。
作者作为“洛阳老来乐文友社”社长,从2019年起,倡导对老文友进行文化祝寿,对寿星文友诵诗赠联。这一创新形式深受文友称赞,如对徐才老师80寿辰的祝贺,令这位从教一生的老教师感动不已。
在《我的洛阳情结》这一章中,作者从1972年踏上洛阳这片土地,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他写自己几次易房的变化,见证了洛阳的飞速发展。正如作者所说:“豫西洛阳,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已难以割舍。”“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散文随笔》这一章共27篇文章,是本书稿中的重头戏。涉猎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人生境界漫谈》《文学的使命》《母校上空的那片云彩》,写得颇富深度,令人深受启迪。体现出高先生的思想高度和文学素养。而《檀香园中腊梅花》《人养花,花养人》几则小品文又体现了作者的植物学方面的底蕴,内中富含许多人生哲理。我想,高先生的这本文集,广大读者读后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高先生美文中透出的真诚、深邃和犀利,让我深表敬佩与叹服,也对他的创作风格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以上,谨就自己所读所思所悟,作以粗略赏析。这是学广先生继《悠悠岁月》之后的第二本文集,也是他近几年汗水浇灌的创作成果。内中凝聚了他无尽的心血与劳作,智慧与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他绚丽多彩的人生足迹和一路风景。作为作者的一位老文友,我真诚地祝贺《人生如梦》早日与广大读者握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作者简介:张秀景,曾在新闻单位供职,发表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于多家报刊,有作品在全国征文中获奖,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老作家学会副会长。
(来源:建安风 2025年9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