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善始善终”
作者:李葆春
翻开词典,“善始善终”的释义是:有好的开头,更要有好的结束,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半途而废,指工作和做事情要一以贯之。而我在此文中要讲的“善始善终”,则是人生要以善为本,在多行善事中,体现本真,与彰显善的美德相伴终生。
善,是佛教中“普度众生”的核心,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相处的灵魂。《三字经》开篇即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说明人的本性之中,善是深植于骨髓的纯粹,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灵魂的底色。只是世事纷繁,人在不同环境中成长,使原本相近的本性,渐渐演变为相远的习性。有的人为生计奔波劳碌,忘了扶起跌倒的路人;有的人被利益遮蔽双眼,误将“精明利己”奉为处世之道。但绝大多数人仍会坚守初心,自始至终以善为念。
做善事不必轰轰烈烈,应如细雨无声,滋润心田。善始,出自天性;善终,则需毕生修行。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一块大虾酥糖,我立刻跑去分一半给玩伴;放学遇雨,我会马上撑开伞,把同学拉进来并肩同行;步入社会后,每逢为灾区捐款捐物我从不落后;楼道脏了,我会悄悄从一楼清扫到六楼。从孩童懵懂的善意,到中年默默的坚持,再到老年温情的守护,善像一条绵长的线,串起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岁月打磨中愈发温润光亮。人生从起点到终点,若能一直坚守这份善,便是真正的善始善终。
行善方能积德,“善有善报”并非虚言。做善事虽未必立见回报,但天地之间自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善如春播之种,总会发芽生长,至秋才有收获。我家乡有位老者,少年时家贫常不得温饱,但每遇乞讨者仍会施以援手。生活好转后,他坚持资助贫困邻里,数年如一日。年老时,子女外出谋生,他独守旧宅。病倒卧床之际,乡亲们纷纷前来照料,使他很快康复。天地广大,因果终会相逢。一念之善,或能救己于水火;一时之恶,也可能困己于枷锁。
时下,有的高官一路高喊“为人民服务”,最终却被名利诱惑,堕为贪官;有的寺庙方丈,背离善的信仰,走上歧途,终被法办;牛顿晚年沉迷神学与权位,为其辉煌人生蒙上阴影;美国“圆圈饼大王”创业成功后嗜赌成性,最终沦落至乞讨度日。而我们党的杰出教育家吴玉章,从参与戊戌变法到加入同盟会;从追随孙中山进行辛亥革命,到协助蔡元培组织千余名青年赴法留学;从十月革命后在四川组建“中国青年共产党”,到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南昌起义到介绍刘伯承入党;从担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到出任华北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自1878年出生至1966年辞世,他可称得上是为革命、为事业、为人民88年人生,善始善终的楷模。
吴玉章作为中国共产党内德高望重的“五老”之一,深受毛泽东和全党的敬重。毛泽东在吴玉章六十寿辰时予以高度评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人民,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人生若能如吴玉章、雷锋、焦裕禄等英模那般度过,必是圆满而温暖的。
写于2025年9月6日
【作者简介】
李葆春,一位有着41年军龄的退休军人,曾三次立三等军功,在职任主官时,荣获军、大军区、全军“先进单位和个人”;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一位古稀有余的老人。退休后,喜爱上文学写作,印刷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无悔》和文学作品集《心潭清浅》,在"嫩江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现任"嫩江文学"大连分社社长,虽受耳聋、眼花、脑梗的困扰,仍老骥伏枥,在文学写作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