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驾梁”上的遐思
作者:刘新宇
一日,在举行毕《竹谷的故事一竹峪周文化五题》地方文献书籍发行会后,登上了著名周文化山——宴驾梁峰顶。这里,四面通透,远近的风景,沁人心脾,“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会把人带向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时代,会对“宴驾”地名产生联想和追思。是的,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爷爷,“爰其姜女,聿来胥宇。”开疆拓土,“掏地穴”“挖土窑”,独创一片新天地,就劳顿于此,并宴驾于此。汉语词典记:“宴驾”者,帝王死之意。也就是说古公亶父是死在这个山上的,是周文王将其遗体从这里发落到姬家沟东岸,又葬回于岐山的。宴驾梁一名由此衍生,宴驾梁一名因此而留传了下来。
稍低于宴驾梁山脊的地方,是新建的观景台。站在上面,扶栏近观,竹谷全貌尽收眼底,其间的五沟六梁清清楚楚,古书上的“邰地”(《诗经》)“周至山”(《三国演义》)“南山”(《诗经》)地名如过电影一般,一一闪现。
南边泥峪沟内有古公亶父开凿的石门,《周至县志》记载,学界称其为旷世杰作,它的意义在于方便南方各诸候国的往来,利于周人的疆土安全及事业的扩展。
东南方的擂鼓台、子牙座、寻锣沟、寻子母沟、灯杆梁等地名,更是说明了周文王当年在这里秘密练兵、积蓄力量的史实。
东边不远处是三贤洞、八卦台,周文王推衍八卦、城防布阵的地方,那里,有泰伯、仲雍隐逸的传说,那里,有姜子牙、周武王、周文王休息、商讨练兵大事的身影。
东北方向的百草圪塔,是周人釆集草药的地方,军人的随身披戴、行军香包均来自这里。
北面的姬家沟,有文王庙、姬亶庙,地方学者喻振才研究,周文王就是这条沟生的。《续终南仙境志》记:此沟的文王井同岐山周公庙的文王井相通,六十年一轮回,姬家沟文王井水涨了,岐山周公庙文王井水就落了,反之亦然,互为涨落。西安市周文化研究会主导的由汉字揆书专家薛俊武著的《周文化与姬家沟》一书,三秦出版社出版、《陕西礼乐文化交流》,省委宣传部监管的,均有介绍。
西北方向的“西峪遗址”,是古公亶父为祭祖方便,修建的“诸盩庙”,即出土青䌹器上的文字“盩先王宗室”。《周至县标准地名志》记:周厉王曾率文武大臣,浩浩荡荡来这里祭祀过。大有像《诗经》所载的那样:“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紧邻西峪遗址的是魏家洞,村人说,是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练兵修的工事,此洞长一千多米,东连竹峪沟,西接姬家沟,其上有通气孔。
紧邻西峪遗址的是东、西大墙村,这个地名源于南宫适第六世孙一个名为“大墙”的人。
西北方是东寨村,那里有天地庙,传说是周武王伐纣前,集结各方助战兵力,祭天祭地的地方。
西边是“炮窝”,传说是周文王练兵生产火炮的地方。
啊!竹谷,了不起,这里的沟沟岭岭,有周人战天斗地的足迹,山山水水,书写着周人苦心经营的故事,更有古公亶父不辞劳苦的首创根基。是他,奠定了一段历史事实:即竹峪,周人的摇蓝,周人扬帆起航的地方。至今在这里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文王忙,文王练兵不纳粮”“这里要出三担六斗莱籽颗的官”。而且,这个谚语至今依然。
站在观景台上,扶栏远望,东面的长安区境内,沣、镐遗址、“三灵”历史,在西安高新区灵沼宗周文化研究中心的打造下,熠熠生辉,光照后人。
鄠邑区,历史上的古崇国,远的说,与周至县境内的古骆国有牵连,近的说,与首阳山“高山大王”的传说有关。
东北方向铜川市耀县境内的文王山、武王山、文王庙等周文化遗迹,将周人的足迹延伸并扩大,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周文王的博大胸怀和他创业的坚强意志。
北方的彬县、长武一带(古称豳地),是公刘时期所建的家园,那里,有诸盩先辈包括诸盩在内的勇敢作战、威震戎敌的可歌可泣故事。
西北方的庆阳,将周文王等古圣贤恭恭敬敬祠奉。
正北的岐山,周文化浓浓,周公庙、三太伯庙、京当遗址,再现了当年周人迁居此地的辉煌。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学术会议,影响之远,全国知名。“甘棠遗爱”让更多人懂得了什么是廉政,什么工作作风最贴近老百姓。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郑鼎文著的《周公演义》,把周文化研究推向了高潮,主编的《岐山周文化研究》二十多集,让岐山更知名,引领了周文化研究的先河。新会长付乃璋主编出版了《周文化传承丛书》8部,包括勤廉卷(邵宏涛主编)、德行卷(马庆伟主编)、诚信卷(马庆伟主编)、家风卷(李沛生主编)、教育卷(郑鼎文主编)、孝道卷(刘剑峰主编)、礼俗卷(李根旺主编)、人物卷(唐广森主编),让更多人懂得了周文化的内容就是:西周时期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它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核心是精神信仰的“天”、价值准则的“德”、社会规范的“和”,体现在礼乐制度、典章制度、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等诸方面。
再看太白山、首阳山,一个在我现在位置的西南方向,一个在我现在位置的东南方向,这两座山在历史上均属名山,属周文化山,太白山有“三以天下让”的泰白、仲雍、季历文化,首阳山有步三太白后尘的伯夷、叔齐文化,因了这两个文化的积淀,这两座山更显郁郁苍苍,更被古往今来的人们青睐。我曾作过太白山诗句,其中有“西望太白日三竿,东观首阳月半圆。”内容,就是对这两座山的敬仰和真情,同时也把“日月同辉”壮丽景象寄语其中,全盘托出。
太白、仲雍、季历三兄弟,是周文王的父辈们,因了“三以天下让”,他们被史学界冠以“三太白”称号,民间又呼之为“伯神仙”“爷”。为什么呢?除了古代封建皇权之所为、古今民间百姓之所需外,更重要的是映衬出了一种文化,即“太白精神”。什么是太白精神呢?归纳起来就是谦让和开拓,它是泰伯在三千二百年前创立的一种精神境界,其实质就是讲谦和,讲礼让,讲开发,讲拓展。为此,先贤孔子称其为“至德”。“谦和”就是谦虚、中和、虚心,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做人的第一步。“礼让”就是在礼的基础上的让,不是没有原则的让,只有在礼的基础上让,才能平衡好各种关系,搞好各项工作,才能驱邪存正,弃恶扬善,给人类带来福音。“开发”说的是泰伯到江南,断发纹身,修“伯渎”,融合北方农耕文化,使江南成了鱼米之乡。“拓展”就是泰伯让出了本应属于他的周国江山,扩展了万古江南,创立了世界公认的“至德”文明。
孔子在《论语》中对太伯、仲雍奔吴有很高的评价:“太伯可谓至德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伯的德行高得就不能再高了,三次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不知用什么好话来歌颂他。《史记·吴太伯世家》载:“纹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飞”于荆蛮。因之,“三以天下让,国觞唯太白”,是太伯、仲雍为国人酿造的一坛醉人的老酒。正是这样,专家、学者将其提到了 “至德学说”的高度,显然,“至德学说”中囊括的是“至德”精神、“至德”文化、“至德”文明三大内容。这也是世人对三太白的共同认识。人们敬仰三太伯,没有忘记三太伯。再说“至德精神”,就是谦让与开拓,它是至德学说的核心内容。至德文化是人们自觉地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财富及生产能力的总和。其主要特征是:一、至德文化是自觉的,也就是说人们只有自觉地在至德精神引领下,崇尚谦和、礼让、开发、拓展,才能在工作中减少争执,才能在工作中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回旋的余地。二、至德文化是有一定特征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工作,除了个人不断努力外,更多的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要相信“大家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这就是团结,心望一处想。三、至德文化成果。创造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成果,是“至德文化”的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千百年来,“至德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的成就,特别是人类进入新时代,更有着它独特的地方,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世界大同,都与“至德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至德文化”将成为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核心文化。我想,这也就是人们敬奉“三太白”的原因所在吧!
分布在丹阳村境内外的多个“太白庙”就是佐证。
竹峪南端的太白山,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中太白文化不仅占着主流地位,还如一道铜墙铁臂一样,深深地隐匿在了太白山地名里,且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地名更是将“太白文化”“太白精神”“太白文明“高度升华,托起在了浩翰的星空上。
史载:汉成帝刘骜崇尚“三以天下让”,于登基后的第二年,改立了太白山地名,在拔仙台重建太白神祇,即太白庙,同时命名象征着三太白的太白山三大冰斗湖为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自此,太白山文化竞放异彩,被历代尊崇。李白曾数次登临,留下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宋苏轼深知登太白山之艰难,为便利老百姓取雨,进谏朝庭,将太白庙建在了平原,也就是今天的周至县哑柏镇,当时称“亚伯”,意思是说,太白山太白庙为第一,建在平原的太白庙为二。至今,哑柏镇还有太白庙遗存,有诸多老百姓祈雨的故事。
竹峪丹阳村庙典太白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修于两千年初,它南依文王八卦台,西连古丹阳观和飞仙沟,东靠蓝溪河,北十里是一往无际的关中大平原。庙宇三间,偏厦三间,砖瓦结构,主殿供奉三太白,院内立一通石碑。
据传说及学者考证,泰伯、仲雍最初是隐居在“飞仙沟”的。“飞仙沟”形如S状,上下3.5公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宜于居住。又有人说,还在三贤洞隐居。然而,因了这里离家近,人来人往的,对季历执政有影响,于是,泰伯、仲雍离开了这里,去了宝鸡市北的吴山,之后,又去了东海边的蛮夷之地,今天的无锡。学者喻振才先生说:老百姓在此修太白庙,就是因了泰伯、仲雍在“飞仙沟”隐居,在“三贤洞”隐居而为。驻庙董道士说:“太白有灵,老百姓天旱能祈雨,七灾八难的能祈求福佑。”董道士还说:“竹峪境内,除了庙典村太白庙外,附近还有西岭上人院、竹峪沟的太白庙、朱曹寨太白庙。”
西岭上人院,也叫善兴寺、四嘴庙,主殿供奉三太伯。庙院三面临沟,庙基形似龟背,唐生取经曾从庙前的小路经过,民间传说这条路为神仙路。唐代诗人贾岛到过这里,他是在屡考不中、闷闷不乐的无奈中,在这里遇见了高人,得到了高人的指点。他在感叹之余,留下了著名诗篇《竹峪上人院》,内容是:禅庭高鸟道,回望极川原,樵经连峰顶,石泉通竹根,木深犹积雪,山浅未闻猿,欲别尘中苦,愿师赠一言。第二年,贾岛科中,后被分配到长江,主管水运。
朱曹寨太白庙座落在村子韩家祠堂东约二百米的地方,庙宇三间,座北向南,庙房周围是住户,门前左前方立一碑石,正对庙门的地方置一条型香庐。走进庙宇,一字儿排成的神台自东向西映入眼帘,村人赵孝悌、韩小峰介绍:中间两位是圣母娘娘,紧靠圣母娘娘的东侧是大太白(泰白),西侧是二太白(仲雍)、三太白(季历),大太白左侧是泗郎神,神台下西侧的地方是赵公明,靠西墙,面向东。看上去,泗郎塑像及赵公明塑像较之三太白、圣母塑像要小,且各自神态分明。经问村人赵孝悌、韩小峰二人,他们说,这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改革开放后,对其进行了翻新。赵孝悌还说:现在的庙房属重建,县文管部门非常重视,纯属保护与传承。该太白庙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至1945年,修茸多次,到2019年7月9日,集众之力量,新的一轮修复完成。碑石介绍:“昔日内古柏参天,几人合抱。”足见其年代的久远。碑石又载“高山太白”字句。说明了什么?说明村人赵孝悌、韩小峰介绍与此相合。高山太白,说的就是太白山,惟太白山有三太白之说,有与泰伯、仲雍、季历相对应的高山湖泊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
竹峪沟太白庙,位于“西峪遗址”东临的沟道里,座东向西。住观道士说:庙内供奉三太白。土崖下的窑洞供奉三太白。
可见,丹阳境内外的太白庙,就是老百姓崇敬“三太伯”最好的见证,同时也是“三太白”精神的体现。这一切的一切,说明了“三太伯”还活着,他们永远在人们的心里。
隐逸在周至县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位贤人,他俩实际上是蹈太伯、仲雍“三以天下让”的辙路,从孤竹国远道而来,隐居首阳山的。请问孤竹国在哪里?回答是今河北境内(有人还说是山西),它属当时商朝的一个诸侯国,伯夷、叔齐同样因为传王位,不愿继承而发生的。更重要的是,他留给后人的“叩马谏王”事件、“不食周粟”毅力,引发的是人性张扬、“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的发问。也就是说,当周武王率领的伐商大军渡过芒水(今称黑水。在周至县境内。)到首阳山下时,他俩上前叩问武王:“父死不葬,爰(yuan)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意思是说你父亲周文王死了,不去料理后事,却动其干戈,这能说你孝顺吗?你是商朝的臣子,却要杀商朝的君主,这难道说你仁义吗?武王听后没有动怒,兵士说杀,姜子牙说:义士也,放他们去吧!西周建立,夷、齐耻食周粮,饿死首阳山上。一首《采薇歌》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此事件记录在《史记.伯夷列传》。显然,后人赞颂,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叩马谏王”成语生成。近年,有学者研究,“叩马谏王”(扣马而谏)事件发生地就在今天的周至县楼观镇鹿马村。也就是因为这个事件,薛俊武先生说:“伯夷、叔齐把自黄帝以来的民人苦难和抱怨深深地隐匿在了这里,同时也把民人的醒悟和勇气在这里久久地凝滞,是他们在终南山又演绎出了一个郁郁大观的隐逸文化。”
当我将要离开的时候,友人怱然指到:“看,周城,中国周城,多么气派呀!展现的是周文化场景,带给人们的是“唯德是辅”“其命惟新”的胸怀和气度。开创人张旭先生功不可没,精神可敬。”我说:“周城,是西安市西陲边境的一颗镶嵌在太白山脚下的明珠,是周至大地的一大景观,美,就是美。张旭先生可敬、可赞。”
眼观着栏外远近的一切,心思着周文化的代表作《周易》《诗经》《尚书》《礼记》,还有周文化成语“敬德保民”“方圆难周”“周道如砥”“周情孔思”“周公吐哺”“智周万物”“周而不比”“周急继乏”“周规折矩”“周而复始”“周穷恤匮”“虑周藻密”“商彝周鼎”“甘棠遗爱”“其命惟新”“惟德是辅”等等,倍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中华民族的坚毅和伟大,不由得我自激励:弘扬和传承是责任,是荣光,是不可推卸的,是当之无愧的。是的,周人从邰地(竹谷)到豳地,从豳地到岐山,从岐山又到邰地(竹谷),周人自公刘起,到周文王时代,走了一大圈,用时800多年。尔后,在取得了牧野大战的胜利后,建都沣、滈,不能不说这是周人创业理念和治理观念的巨大成功。有学者认为,一部《周易》是周人取得八百年江山的理论基础,那么《诗经》《尚书》等不就是周人理政的教科书吗!是的,以致于今天,仍然是研究者、社会有识之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源泉。
周人可敬,周文化当保护和传承
宴驾梁观景台让我远望,让我近观,让我遐想,让我遐思,因为它承载着深厚的周文化根脉,隐喻着灿烂的中华文化之魂,人们朝拜它,敬仰它,不就是因为这个吗!
啊!宴驾梁观景台又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一堂历史文化浓浓的周文化课.
(注:本文来源 “心海灯塔”美篇)
作者简介:刘新宇,马召镇刘家庄人。早年在周至中学任教,后来任民政局社团办主任。現任周至县地名办副主任,周至县现代文学院长,西安市地名专家,西市西周文化高级研究员。其代表作《村主任》,《社区主任》被国家四部委向全国各个社区图书馆推荐馆藏。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