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凡:华人诗社副社长,凡音艺术讲堂创办人,沈阳音协/作协/朗协会员,沈阳电视台七星传媒设计师,尧神文化传媒创始人,全网原创音乐人,全民K歌官方主持/评委,全网名家名篇栏目传讲导师,沈阳广电情感类朗诵冠军,西湖青年朗诵大赛金奖 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金奖
场景一:台北书房
[音效:打字机声、雨打窗棂、老唱片播放《在那遥远的地方》]
三毛(独白):“荷西走后第十一年,我收到一叠泛黄的手稿——那个把牧羊姑娘写成神话的老人,竟比我更早尝尽生离死别。”
[音效:拆信纸声、马头琴旋律渐起]
王洛宾(录音):“三毛女士,您说我的歌里住着自由的魂,可我的脚早已被时代的镣铐磨出血。”
三毛(自语):“原来我们都是被往事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转场音效:飞机轰鸣声、维吾尔族集市喧闹]
场景二:机场迎接
[音效:机场广播声、人群嘈杂声]
助理(轻声):“三毛姐,王洛宾老师已经到了,就在出口等您。”
三毛(轻叹):“终于见面了。”
[音效:脚步声、握手声]
王洛宾(局促):“三毛老师,我这把年纪还穿西装接机,让您见笑了。”
三毛(大笑):“该穿长袍的是我!您看我这牛仔靴配敦煌披肩,像不像您歌里逃跑的新娘?”
[音效:两人笑声、周围人群的议论声]
第二幕:乌鲁木齐的月光(1990年)
场景一:王洛宾家中
[音效:冬不拉弹奏、烤馕炉火噼啪、驼铃轻响]
三毛(急促):“搬来新疆吧!我给您煮台湾牛肉面,您教我写草原长调。”
王洛宾(叹息):“我这棵老胡杨的根,扎在戈壁太深了……”
[音效:快门闪光声、记者喧哗声突然切入]
记者(尖锐):“请问两位是在谱写忘年恋曲吗?”
王洛宾(沉默)
三毛(微笑):“这是我们之间的故事,不需要外界的定义。”
[音效:记者的嘈杂声、三毛的叹息声]
旁白(三毛):“那晚他的眼神比罗布泊还荒凉,我突然明白:有些灵魂相认,注定要隔着世俗的烽火台。”
场景二:月下长谈
[音效:月光下的风声、虫鸣声]
王洛宾(轻声):“三毛,你的文字就像沙漠中的绿洲,让人向往又难以触及。”
三毛(凝视远方):“洛宾,你的音乐是我灵魂的归宿。虽然我们不能在一起,但这份情谊会永远留在心里。”
[音效:两人沉默、远处的歌声]
旁白(三毛):“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们彼此承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记得对方。”
第三幕:最后的信与未完成的歌(1991年)
场景一:台北医院
[音效:急救室仪器声、磁带倒带声、空灵鸟鸣]
三毛(电话留言):“洛宾,我回台北治病了。记得把新谱的曲子寄来,我要填上最野的歌词——”
[音效:玻璃药瓶滚动、钢笔坠地]
王洛宾(独白):“丫头,你总说我像戈壁的石头,可石头也会被滚烫的流星灼伤啊……”
[转场音效:新闻播报声突然炸响]
播音员(沉重):“著名作家三毛于今晨离世,终年48岁……”
[音效:乐谱撕裂声、陶埙呜咽曲调]
旁白(王洛宾):“后来我在她寄的明信片上发现小字:‘若你肯喊我一声夏娃,我愿做你最后一颗苹果’……这词,终究没能谱成歌。”
[终场音效:《橄榄树》变调清唱渐弱,混入沙漠风声]
场景二:王洛宾的回忆
[音效:风声、沙漠中的驼铃声]
王洛宾(轻声):“三毛,你就像那颗最亮的星星,照亮了我生命的最后一程。虽然你走了,但你的灵魂永远在那片沙漠中徘徊。”
[音效:风声渐强、《橄榄树》的旋律再次响起]
旁白(三毛):“在生命的尽头,我终于明白,爱不仅仅是相守,更是一种灵魂的共鸣。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那份爱都会像沙漠中的橄榄树,永远生长。”
[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