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北的北极村,习朝俊摄影师的镜头便捕捉到了这样一幕:一位农民大妈,系着印着“北来顺农家饭庄”的围裙,提着两只装满新鲜蔬菜的竹篮走在村路上。这画面,是北极村农家生活的鲜活切片,也藏着乡村与时代交织的故事。
大妈的竹篮里,装着的不只是水灵灵的青菜。北极村地处高纬,气候寒凉,能种出这般鲜嫩的蔬菜,离不开这些年村里兴修的暖棚、改良的土壤。过去,北极村的冬天漫长且严酷,蔬菜是稀罕物,得靠外运,价格贵不说,还失了新鲜气。如今,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村里搞起了特色种植,暖棚如一个个温暖的港湾,让蔬菜在北国寒冬也能蓬勃生长。大妈的竹篮,便成了这“菜篮子工程”的移动展示台,每一片菜叶都透着科技兴农与政策帮扶的力量。
她要去的“北来顺农家饭庄”,是北极村旅游业兴起的一个缩影。曾经,北极村只是地图上最北的一个标注,寂静而偏远。随着“找北游”的火热,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涌到这里,想看看中国最北的日出,摸摸最北的界碑。村民们瞅准商机,办起了农家乐、饭庄。大妈家的饭庄,就凭着地道的东北农家菜,尤其是用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做的菜肴,赢得了不少回头客。竹篮里的菜,到了饭庄的灶台,变成了游客碗里的美味,也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收入,更连接起了乡村与外面广阔的世界。
北极村在发展,既保留着北国乡村的质朴,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的便利。而像大妈这样的村民,就是这发展进程中最生动的践行者,他们用双手侍弄土地、经营饭庄,是北极村的“北”字招牌,和乡村旅游的一张明片。
习朝俊的镜头,在最北的村落里,定格的不只是一个提篮的瞬间,更是北极村在时代浪潮中,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一个生动注脚。那竹篮里的蔬菜,是土地的馈赠,是政策的硕果,也是北极村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马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