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之二」
听关工委“入路第一课”有感:钢轨上的精神传承,我的行动指南
文/曾培峰
九月,秋阳恰似缕缕金色丝线,轻柔地编织着我的梦想之曲。我,曾培峰,一位来自酉阳城镇子弟,22岁,怀揣着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大专文凭,与22位志同道合的“新兵”一同踏入涪陵沙溪沟职工培训基地的教室,满怀期待地聆听关工委熊主任带来的“入路第一课”。这堂课,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更让我走好钢轨人生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熊主任讲述的中国铁路发展史,波澜壮阔,宛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其中,新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成渝铁路,格外触动我的内心深处。新中国刚刚诞生之际,百废待兴,却毅然作出修建成渝铁路的伟大决策。在地形复杂多变,山峦连绵起伏,江河纵横交错,技术极为落后,物资极度匮乏,满清、民国政府规划修建了半个世纪都未建成的成渝铁路,十万军工凭借钢钎、铁锤、扁挑、铁镐等原始工具,以无畏的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仅用两年时间,1952年7月1日,504公里成渝铁路全线通车,成功实现了四川人民半个世纪以来的铁路梦想,铸就了伟大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铁路精神。 这段历史,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让我真切地明白,中国铁路的发展之路布满了艰辛与坎坷。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到成渝铁路的艰难诞生;从蒸汽机车的蹒跚起步,到复兴号高铁的风驰电掣,每一寸铁轨都深深地凝结着铁路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段旅程都淋漓尽致地写满了坚韧与执着。
成渝铁路建设者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坚韧品格与创新精神,为我们刚踏入铁路的涪工新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今,时代飞速发展,虽然我们无需再像先辈们那样手凿岩石开路,但新的挑战却如潮水般不断涌来。确保渝怀普铁、渝黔高铁的安全运行,这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设备质量,更考验着我们的责任担当和职业素养。每当我想起成渝铁路建设者们在昏暗的隧道中挥汗如雨的场景,便深感肩负的责任无比重大,业务技能的尽快提升。
成渝铁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每一颗道钉都承载着建设者们对国家的忠诚,每一段钢轨都凝聚着他们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这种情感穿越时空的界限,流淌在我们这一代铁路人的血脉之中。当我穿上铁路工作服的那一刻,我深知自己接过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传承。 站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全新起点上,我决心以成渝铁路建设者们为榜样,以“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为标杆,将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融入自己的灵魂。在平凡的岗位上,我甘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尽职尽责,为交通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工作或许平凡如夜空中的繁星,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如涓涓细流一般,汇聚成了中国铁路伟大的事业。
铁轨,恰似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绵延不绝。“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铁路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中永续传承、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书写着中国铁路的辉煌篇章。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精神,在钢轨人生路上坚定地前行,为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