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广祥著作推荐
生活即是修行
文/祥云
题记:前些时候我与友人就“人要有个好心态”闲聊时,她给我讲了一个卖菜老人的故事,给予了我很深刻的启示,为此写下了此文。
话说东门市场上有一卖菜翁,每日清晨必至,他总将菜蔬排列得整整齐齐,自己则坐于一矮凳上,不言不语,静候朝霞。有人嫌他的菜贵,他只笑笑;有人赞他的菜好,他也只笑笑。人们起初以为他是个哑的,后来才知他不过是不愿多费口舌罢了。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卖得出去也好,卖不出去也罢,横竖日子总要过。”这话听来平常,细想却极有深意。
人往往乐于抱怨,仿佛抱怨能解万千愁绪,这好比饮鸩止渴,愈饮愈苦。实则抱怨如饮咸水,愈饮愈渴。生活中我们见过有人因雨天而怨;因晴天而怨;因旁人的一言半语而怨;竟至于将自己活成了一团怨气,终日里眉头紧锁,步履沉重。然而天地何尝因一人之怨而改其运行?日月轮转,四时更迭,自有其序,向来如此。那卖菜翁不抱怨,并非因他无苦楚,乃是他明白苦楚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吞咽下去,消化了,也就成了自己的力量。
至于嫉妒,更是人心自设的牢笼。人看旁人总似比自己幸运,比自己富足,比自己快活。却不知各人各有隐痛,表面风光,内里或已是千疮百孔。孔子曾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告诫我们要像君子般处事,勿学小人,见他人升迁则妒;见他人得奖则妒;最后导致自己形容枯槁,终在攀比中耗尽了精气神。殊不知,你羡慕的他人,或许正渴慕你的自在。人心若渴鹿逐焰,永难满足。唯有熄灭妒火,方能见天地辽阔。
不索求则尤为艰难。人生于世,总有所求:求名、求利、求情、求认同。所求不得便生烦恼。那卖菜翁的不索求,乃是一种了悟——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若能对外物无所索求,对内亦不苛责,便是得了大自在。这并非教人颓唐,而是教人明白:努力是应当的,至于结果,不妨交由天意。古人云“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箴言,真是至理,至今仍如清泉涤荡心尘。
今人最易犯的毛病,便是急功近利。凡事必要立见成效,否则便觉徒劳。然而世间事哪有一蹴而就的?种一棵树,也要十年成荫;修一颗心,岂能朝成夕就?那急于求成的人,往往在半途便已力竭;而从容不迫者,反能行至远方。观江河入海,何曾因曲折而改其志?不过是迂回前进罢了。
知止而后能定。人贵有自知之明,晓得何处该行,何处该止。如骏马识途,知何时奋蹄,何时收缰。不止则如奔马无缰,终至力竭而亡。能定则心不妄动,任凭外界纷扰,我自岿然一方澄明。心定了,自然便静得下来。这静不是死寂,而是如深潭般澄澈明净,照见万物而不为万物所扰。静了,然后能安——安于晨昏,安于悲喜,安于这平凡却丰盈的人间烟火。
生活本就是一场修行,不在深山古寺,而在市井街巷,在每日的行走坐卧之间。不抱怨,不嫉妒,不索求,不急功近利,不过是要人回归本心,活得像个真正的人罢了。
那卖菜翁依旧每日出来卖菜,菜卖完了便回家。有人问他修的是什么法门,他笑道:“我哪里懂什么法门,不过是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罢了。”
此言大善矣!大道至简,真味至淡。原来最深的智慧,就藏在最平常的生活里。
知者理事赏读:
祥云笔下的卖菜翁,诚如市井中的隐士。他沉默如石,却以行动诠释着最朴素的人生智慧。菜摊上的每一棵菜,都像他精心摆放的棋子,在晨光中静候命运的落子。他的“笑笑”不是麻木,而是对生活的通透——不因外界的褒贬而动摇,不因得失而悲喜。这种淡然,恰似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现世注解。
祥云以“饮鸩止渴”与大白话“饮咸水”的双重比喻,道破抱怨的恶性循环。卖菜翁的不抱怨,不是麻木,而是接纳生活的无常,接纳苦楚的必然。这种接纳,实则是将苦难转化为养分的智慧。
文中“各人各有隐痛”一句,直指现代人朋友圈焦虑的根源。祥云借孔子之言,点明嫉妒的本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们只看到他人光鲜的表象,却不知其背后的挣扎。卖菜翁的不嫉妒,是看透后的释然。
祥云提倡“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心态,与老庄无为思想一脉相承。祥云强调努力是应当的,结果随缘,既非消极躺平,亦非强求结果,而是以平常心面对得失。这种态度,恰是当代人最稀缺的修行。
文中“种一棵树,十年成荫”的比喻,是对速成文化的温柔批判。祥云以江河入海为喻,道出“曲折前进”才是生命的常态。而“知止而后能定”的论述,则如暮鼓晨钟——在数据爆炸的时代,能“收缰”者,方能守住内心的澄明。
卖菜翁的“吃饭睡觉论”,看似平淡,实则是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极致表达。祥云以“市井街巷”为道场,将修行从庙堂拉回人间烟火,让读者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高深的理论,而在柴米油盐的日常。
祥云此文,以卖菜翁为镜,照见现代人的浮躁与焦虑。它不故作高深,却字字珠玑;不强行说教,却发人深省。读完此文,或许我们也能学会——像卖菜翁一样,在喧嚣中静坐,在得失间微笑,在平凡里修行。
知者理事赋诗一首,以期同乐。
市井烟火
一担青霞两鬓霜,三更理菜五更香。
莫言老圃无经卷,笑指人间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