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山东农业古籍整理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建议
张长峰
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委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研发部长
山东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古代农书典籍《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和《农书》等记载了完整的农业技术体系,蕴含着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代生产空间打造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在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些农书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历史参照。当前我省农业古籍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面临多重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保存保护机制薄弱。目前我省普查到的数十种古代农业典籍实物保存状况堪忧,如现存农书中明代以前的孤本、残本散落于民间或基层图书馆,恒温恒湿保存比例低,而且很少有专门研究者。胶州大白菜文化展厅中陈列的《齐民要术》由于保存条件不合适,书页已严重泛黄,字迹漫漶。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宗家庄木版年画”,现存传承人数量有限且均年过六旬,传统“师徒制”传承模式难以为继。另外,农业古籍整理工作缺乏系统性规划与资金支持,导致大量珍稀农书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相较而言,江苏对《农政全书》等重要农书的数字化保护覆盖率达85%,恒温恒湿保存比例超60%;浙江每年投入农业古籍专项研究经费超2000万元,组建了具有相当数量的跨学科研究团队。
二是研究整理缺乏系统性。一是在农业古籍研究中存在着重经典、轻小众的倾向。目前,仅有《齐民要术》等少数经典农书拥有较为完备的校注本,而《耒耜岁占》《山左蚕桑考》等具有地方特色农书,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二是在农书整理工作中“重版本校勘、轻技术复原”的问题普遍存在,对于古籍中记载的农器、农法,缺乏实验性研究以及当代转化。王祯《农书》中记载的一种收麦器具“麦绰”,由于缺少实物佐证,学界至今对其形制与用法仍存争议。三是跨学科协同研究机制缺失。我省尚未组建起由农业、历史、数字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研究队伍。相比之下,浙江农史研究因有游修龄等著名农史学家早期奠定的深厚底蕴,现组建有从事农业古籍文献挖掘和利用的跨学科联合实验室。四是我省农业古籍学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典籍学术期刊,而江苏创办有《中国农史》专业期刊,可为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是开发利用深度不够。以定陶玫瑰栽培系统为例,该系统具有4000年历史,于2002年入选山东省首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且定陶县黄店镇目前仍留存有清代玫瑰园遗址;与此同时,桓台人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中,也明确记载了玫瑰传统栽培技术。从资源关联性来看,定陶玫瑰栽培系统(含黄店镇清代玫瑰园遗址)与《群芳谱》中的玫瑰栽培技术记载本可相互印证,形成历史遗产与古籍文献的立体支撑,但由于当地对本土农业古籍文献的挖掘力度不足,且未将古籍资源与遗址资源、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导致定陶玫瑰产业在文化内涵挖掘、品牌价值塑造等方面存在短板,产业附加值提升受到明显限制。兰陵县神山镇大蒜文化馆,展示了苍山大蒜2000多年栽培史,而《汜胜之书》详细记载北方大蒜栽培技术与时令规律,恰能为苍山大蒜品牌提供历史支撑,增强品牌叙事纵深感。但因文献挖掘不深,未融入品牌建设,“苍山大蒜”品牌文化附加值转化率偏低。
建议: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保护体系
一是实施农业古籍抢救工程。建议省科技厅和农业农村厅联合设立专项基金,优先对元代以前珍稀农书进行高精度数字化扫描与微缩胶片保存。建立“山东农业文化遗产基因库”,对定陶玫瑰、兰陵大蒜、章丘大葱和沾化冬枣等种质资源进行DNA测序保存,将古籍记载的品种特性与现代基因数据对接。采用高精度设备对古籍实物进行全景拍摄,建立电子档案库。二是建设分级保护网络。建议农业农村厅牵头建省级资源中心库,在青州、东平设区域保护基地;出台《山东农业古籍定级保护标准》,按珍稀孤本、重要善本和普通刻本分级保护。三是创新活态传承机制。建议文旅厅从文旅收入提0.5%-1%设传承基金补贴非遗传承人;推动“农书进课堂”,农业院校开《齐鲁农书导读》选修课,编写中小学农书绘本,培育年轻群体对传统农业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为非遗与传统农书文化的传承储备力量。
二、深化研究阐释工程
一是系统整理从《夏小正》到清代《农桑经》的50余种山东农书,完成影印出版;推进《齐鲁农书集成》编纂、《山东农业文化遗产图谱》编绘等工程。二是在曲阜文化示范区设立传统农法实践基地,对《齐民要术》记载的“果树熏烟防霜法”“葡萄冬季埋蔓法”等传统技术进行科学验证与改良。三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齐鲁农耕文明跨学科研究中心”,组建集合农业、历史和数字技术的跨学科人才队伍,聚焦“古籍农法生态应用”“数字化保护”等研究方向。四是联合省社科院、高校创办《齐鲁农史》期刊,设“农书研究”专栏;举办“中国农业典籍国际研讨会”,扩大与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同时,推动山东农书外译工程,服务“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三、创新开发利用模式
一是推动资源联动融合。推动定陶以清代玫瑰园遗址为载体,结合《群芳谱》玫瑰种植技术建“古籍农法展示区”,实现历史遗址与传统农术场景化结合;兰陵大蒜文化馆展陈融入《汜胜之书》大蒜种植记载,设“古籍与大蒜”互动体验区,借文字与实物联动深化农耕文化认知。二是培育“农书+”产业。建定陶玫瑰、胶州白菜“古籍品种种质资源圃”,依古籍品种特征与品质标准推出“古法培育”农产品;在定陶、兰陵种植基地推广《齐民要术》“务粪泽”理念,实施“绿肥替代化肥”生态种植;设计“跟着农书游齐鲁”路线,开发农器复原、古法种田体验项目,接待研学团队。三是构建数字传播矩阵。在抖音、小红书运营“齐鲁农书”账号,以短视频、图文普及农书知识;在喜马拉雅设“听见农书”频道,邀专业人士解读;在山东博物馆设“数字农书”展区,用VR复原古代农器场景;电商平台开“齐鲁农书品牌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张长峰简历
张长峰,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委员。学校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研发部部长、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省科技厅入库专家。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果蔬贮藏物流产业服务团副团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立足本职工作,50余件建言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纳,以及获得省委书记等主要领导批示。多次获民盟中央、民盟省委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2020年获“省直机关最美职工”荣誉称号;2024年度山东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国家“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作为首位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文章27篇;制定国家标准12项;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