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之三」
听关工委“入路第一课”有感:逐梦涪工,青春担当
文/李双双
夏热未消,阳光明媚。我,李双双,23岁,中共党员,一名来自湖北十堰的农家女儿,怀揣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文凭与对未来的憧憬,带着对家乡的眷恋,挥别了漫长的暑热,收拾行囊奔赴涪陵,来到涪陵工务段培训基地,踏入了那间承载新起点的明亮教室。关工委熊主任“入路第一课”的谆谆教诲,如同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对即将开启的工务生涯,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决心。
一、接过先辈接力棒,护轨前行面向未来
熊主任讲述116年的《中国铁路发展史》,满是风雨兼程的印记:自清末蹒跚起步,在列强环伺、技术匮乏的困境中艰难拓荒,每一寸铁轨都是先辈们用心血与汗水铸就的;民国时期,线路零散、设备落后,铁路发展步履维艰,始终未能形成贯通的运输网络;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到战火摧残的破坏,中国铁路整体发展基本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铁路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攻坚克难,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从普速铁路到高速铁路,将“不可能”变为现实。如今,中国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打破中国大地的时空限制,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这荣光背后,是无数铁路人“扎根一线、默默坚守”的奉献。
今天,我有幸加盟涪陵工务段,成为涪工大家庭的一员,听完熊主任为我们上的“入路第一课”后,我对铁路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我既为这份职业自豪,更深知肩负的责任,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初中校长经常和我们讲的一句话,“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这句话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同样有意义:站在铁路前辈们铸就的基石上,我见到了前辈们用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这是我在仰望星空,但我更需脚踏实地——学好专业本领,磨砺坚定意志,以工匠精神守护每一寸钢轨,努力成为续写铁路辉煌的“领路人”,让中国铁路的铿锵步伐永不停歇。
二、看齐“成铁好青年”,扎根渝怀绽放光华
熊主任讲述的“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的成长故事,如同明灯般照亮了我的心,让我满是深深的钦佩与动容。他们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的新青年——20出头的年纪,怀揣着对铁路事业的热忱远离家乡,扎根涪陵工务段一线。无论寒冬里凛冽的风霜刺透衣衫,还是酷暑中骄阳似火炙烤钢轨,他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工余时间,他们总把自己埋在专业书籍里,常常研学至深夜,将理论知识一点点啃透、消化;到了岗位上,又反复琢磨、大胆实践,把书本里的“字”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招”。更可贵的是,他们不满足于按部就班,总能在现有工作方法中找到优化空间,用创新思维提升效率,还主动分享经验,带领班组一起钻研、共同进步。
他们的故事,让我真切读懂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深刻意义。同时我也清晰看到,涪陵工务段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成长平台。只有像他们那样沉下心、吃得苦中苦,把每一项技能练扎实,把每一个领域做极致,就一定能凭借一技之长抓住机遇,在铁路事业的沃土上实现自己的成长与价值。
三、投身涪陵工务段,奉献青春筑梦辉煌
作为涪陵工务段一线新职工,虽然我还没有正式进入工作现场,但通过这次入路培训,我已经对未来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一个个案例也让我真切读懂了“铁路安全”四个字的重量——那是万千旅客的期待,是运输畅通的基石,更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把“学”字刻进每一次作业。跟着师傅蹲在道砟旁记数据,学习师傅们工作时的认真与专注;在线路检查时留心每一处细节,从螺栓的松紧度到钢轨的磨耗痕迹,把技术要点记在本子上、刻在脑子里。遇到不懂的就追着问,向“成铁好青年”学习,实操不熟练就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争取早日把图纸上的理论变成手里的“硬功夫”,独立扛起巡检养护的担子。 我更会把“责”字融入每一个动作。上道作业前仔细检查防护装备,作业中严格按规章操作,哪怕是一颗松动的螺栓、一道细微的裂缝,都绝不放过。我会带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警惕,把每一次巡检都当成第一次,用脚步一步步丈量铁轨,用双手细致呵护设备,让每一寸线路都经得起检验。同时,我会主动融入班组这个“大家庭”,跟着师傅们学经验,和同事们互相提醒、补位配合。我愿以青春扎根一线,用汗水浇灌责任,用“在岗一分钟、负责60秒”的责任守护每一趟列车的平安,做一名合格的铁路安全“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