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与现实的枷锁
作者/刘培廷
第七章
亚当与夏娃因受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从此懂得了羞耻,也带来了罪孽。因此,人类自诞生之初,便背负着罪责,需以苦难来赎罪。这便是《圣经》所讲的“原罪”。
从我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天起,我便从“预备社员”转为人民公社的正式社员。工分待遇也从半劳力水平提升为整劳力,正式成为青壮年劳动力。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苦锻炼,我逐渐掌握了割、锄、刨、挖、耕、种、拉、打等多种农活,并且做得不差。无论是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扒沟、扒河、修建电灌站,还是木匠、铁匠、泥水匠等手艺活,我也都一一尝试过。作为生产队的主力青壮劳力,我承担过许多艰苦的工作:比如一天收割一亩最难割的麦子;一天两趟上山,用平板车拉一千多公斤石头,来回奔波百余里;每年冬天扒大河时赤脚踏着冰碴下塘挖泥——这些考验毅力与体力的劳动,我都一一坚持了下来,并且能够“胜任”。
再苦再累并不可怕,年轻人总有使不完的力气。最让人迷茫的,是看不见希望。辛辛苦苦干一年,却连口粮都挣不够。锅里常年不见油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勉强吃上一顿肉。就连换洗的单衣,也凑不出一套。曾经在学校中满怀热血所追求的理想与信念,在现实面前,渐渐瓦解。
更难的是我的家庭。一家五口,睡觉、做饭、存放山芋干,全都挤在大约五平米的茅草屋里。两个妹妹也渐渐长大,每天晚上安排住宿都成难题。算来算去,我似乎是这个家里多余的人。没办法,只好东一家西一家地找同龄伙伴凑合过夜。
那时没有读书的机会,农村孩子想改变命运只有一条路:当兵。1968至1970年,我三次报名参军,却或因体检未过,或因外公的那一点历史问题通过不了政审,最终都被挡在了军营之外。
农村的年轻人结婚早。渐渐地,身边伙伴这个成家、那个娶亲,晚上不能再随意借宿了。也不知从何时起,我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别人眼中的“大龄男青年”。
在那段时间,身边还有一位年纪稍长、相貌普通、婚姻无望,也缺乏家庭温暖的伙伴,对生活失去信心,不幸选择了自尽。一时间,沉重的气氛笼罩了整个乡间……
眼看一批批年轻人光荣参军、高高兴兴走进解放军大学校,看见一个个同龄人娶妻成家,又目睹曾经一起劳动的伙伴绝望离世——那一刻,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我常常独自一人找僻静的地方呆坐出神……
我在家里像是多余的人,在社会上,又何尝不是?我感到无比孤独、无比难过。不禁想起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你们都在哪里?是不是也都参军了、成家了?我好想回到教室里,永远不要长大……
(待续)
2018年3月作,2025年9月2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