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人类的灵魂》时代评论系列
当星光掠过书架
一一论昨夜星辰《流量时代的明星效应》中的文化隐喻
安徽/王瑞东
这首诗以看似平实的叙述,完成了一次对当代文化生态的精密解剖。诗人昨夜星辰(郑升家)通过一次书店偶遇,将韩红诗集《我与蒙面诗人》作为棱镜,折射出流量时代文学传播的复杂光谱。
诗歌的空间叙事极具象征性。“军垦路的希望书店”构成一个微缩文化场域,教辅、人文科学、名家经典的分区暗示着知识生产的既定秩序。而韩红诗集的突然出现,犹如一颗闯入星系的异星,打破了这种秩序——它不是通过传统的文学批评渠道,而是凭借“预售五千册秒抢一空”的市场效应引发“文坛地震”。
诗人敏锐捕捉到当代文化权力的转移轨迹。当营业员与顾客进行着“想买书吗/随便看看”的程式化对话时,明星诗集却正在创造另一种对话方式:粉丝经济对文学传播链的重构。值得深思的是,诗人并未简单批判这种现象,而是通过韩红的多元身份(歌者、侠客、道士)揭示当代文化偶像的复合性——公益慈善与艺术创作、流行符号与传统意象的共生状态。
“佛心如莲花”与“人淡如菊”的并置尤具张力。这既是对明星人设的诗意解构,也暗示着大众对文化偶像的双重要求:既要有莲花般醒目的道德姿态,又需保持菊花般的疏离质感。这种矛盾期待恰恰反映了流量时代的文化悖论——我们在消费明星光环的同时,又渴望其保持某种“去商业化”的本真性。
诗歌的时空标注同样值得玩味。“2025.09.08记于公交车上”这个细节,将文化观察嵌入日常生活的流动场景。诗人仿佛在提醒我们:关于文学价值的思考不应局限于书房,而应发生在地铁、书店、街头这些文化现象正在发生的现场。
这首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是以诗性的智慧保持了问题的开放性。当明星效应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文化风力,它是会吹散文学价值的尘埃,还是终将露出轻浮的底色?昨夜星辰将这个问题悄然种在读者心中,如同在希望书店的书架间埋下一颗待发的种子。
(2025/09/08)
附录:
流量时代的明星效应
⊙昨夜星辰
在边城伊宁军垦路的希望书店内
这些年总是习惯性
去搜寻新版的图书
今年八月的一个下午
我刚踏进书店
营业员问我想买书吗
我说随便看看
除了教辅
人文科学
就是名家经典
忽然书架上发现两本韩红的诗集
《我与蒙面诗人》
此前被媒体推介
博集天卷也有书评
预售五千册秒抢一空
引起了"文坛地震"
韩红其人
粉丝众多
她那高亢的《天路》
嗓音特别
她数年的放歌
奠定了乐坛独属的地位
坚持公益慈善
为失学儿童和救灾募捐
自觉自愿
积聚的人气
长期不衰
面对社会的闲言碎语
努力做独立的自己
将歌者侠客道士的形象合成一体
或许佛心如莲花
正是含情绽放的姿态
或许人淡如菊
才是最美的品质
2025.09.08记于伊宁市英阿亚提街公交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