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稿★
《长征》延续师生情
文/云蒙山人
快递电话响了,还是那个熟悉的号码。今天我不急,因为我知道即将收到的是什么。
3小时之前,马仁芳刚刚给我发了微信,提醒我注意接听电话,我心心念念的书法作品,毛教员的《七律·长征》已经在路上。
哼着小曲、踱着慢步,貌似悠然自得地走进家门,拆快递的手却不由得加快了速度。展开,果然是毛教员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展开来看,作品比照片更加震撼。不由得第一时间发圈并配文字:“笔笔气势磅礴,字字雄伟壮观,细听绕梁三日,回味久久不散。教员的诗,仁芳的字,很配!”
我为什么要向巾帼书法家马仁芳求书这幅墨宝呢?源于一段念念不忘的师生情。
上世纪90年代末,我调到商洛和渭南交界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沟任教高年级语文,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个叫李成博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25年的光阴过去了,他依然记着我这个所谓的“恩师”,情真意切地求我为他写一幅毛教员的《七律·长征》。我说我的字确实不怎么样,我可以向书法家求一幅。他说不,就要我的,因为我当时讲这首诗深深感动了他。
于是,很久没有挥毫泼墨的我,自己把自己当鸭子赶上架,在某一个秋夜里浪费了七八张宣纸,总算挑出了一张还算“正常”的作品。但不管怎么说,总是缺一点底气,总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请一个更适当的人来书写,把这张所谓的书法作品替换下来。
这样的契机很快就找到了。这个暑假,我在石门镇张湾村青龙山下贵堂书院认识了商洛市榜书家协会主席马英武的两位千金:长公主马仁芳、二公主马仁萍。她俩都是商洛市、洛南县榜分会主席团成员,都是难得一见的奇女子。
在获赠了姐妹俩的墨宝之后,我就贪得无厌地向姐姐仁芳提出想要一幅《七律·长征》送给我的学生李成博。为什么敢如此理直气壮呢?因为我知道论起关系来,李家是马家的舅家,老亲世故的。经打听,又知道马仁芳和李成博同辈——这样心里就有把握多了。
长公主马仁芳果然没有哪怕万分之一秒的犹豫。她在收到微信的第一时间回复“没问题”,几天后寄来了大气磅礴、淋漓酣畅毛教员《七律·长征》。
我这人有个习惯,就是不让别人的事情在我的手里过夜。大约收到作品的36分钟后,我就将这幅《七律·长征》装入快递,让它插上翅膀、翻越秦岭,走向遥远的大连。看吧,这速度也是没谁了。
好作品大家是公认的。我的优秀学生李成博看了仁芳的作品照片后,由衷赞美,真心喜欢,为能收到这样一件教师节礼品而感到特别欣慰,特别难忘。“难忘师者引路情,岁月难改感恩心。祝您:节日快乐!”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当年,在李成博的课堂上讲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我,大概还有一丝意气风发的模样。若干年后,跳出“农”门的李成博应该是怀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劲头,走进辽宁、走进大连,在那里成家立业,延续着一份山海之约。
在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盈的年代,我们更需要一种长征精神,来砥砺自己的意志,坚守自己的信仰,开创自己的未来。我的学生没有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他已经在自己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研读博士后了。所谓的“成博”已经超目标实现,当初的小学生也已经人近中年,但他对老师的尊敬和喜欢始终没有改变。常常会收到他发来的节日祝福,也常常会品尝到山里没有的海产品,让这个让我这个本对海产品过敏的人也过敏并快乐着。
老师和学生能够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也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并且因为彼此的欣赏和鼓励相互成全。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想起来总让人温暖和感动。
巍峨的云蒙山直插云端,蜿蜒的麻坪河奔流向前。这里是麻坪。38年过去了,我依然站在大山深处操场,一年年放飞着雏鹰,目送它们展翅飞往蓝天,飞往山外的世界。
我很普通,也很平凡。但我很善良,也收获了应该有的尊重与回报。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这个接近“老朽”的孩子王,希望继续和我的学生共同读一首《长征》,坚守当初的信仰,在求知与做人的道路上彼此牵挂,相互温暖。
事虽难,做则必成;路虽远,行则必达。正如《长征》最后两句所写:“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秦岭深山,自称云蒙山人;基层普通教师,崇真尚善向美;作品散见纸刊网媒,愿做在地爱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