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巍巍“泰山” —— 鲁能泰山足球队夺冠之路》《琴声如诉》《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山海闽东》《黄河“潜龙”》等多部长篇报告文学和散文集。曾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特等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泰山文学奖等奖项。
许晨给《文化艺术报》读者的题词
文化艺术报:您的“海洋纪实文学三部曲” —— 《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船长郭川的航海故事》《耕海探洋》出版后,深受业界好评,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您为何会专注于海洋题材的写作?
文化艺术报:创作“海洋纪实文学三部曲”后,您被称为“海洋作家”,您是如何看待“海洋作家”这个荣誉的?
许晨:这是当年《中国海洋报》记者专访我时的一种“赞誉”,是对我多年致力于研究和写作海洋题材作品的褒奖。老实说,我有点诚惶诚恐、愧不敢当,因为在这方面我还是写得不多也不深刻。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又十分珍惜这种评价和倡导的方向。目前看来,我们文坛上还是有些“重陆轻海”,比较而言,海洋作品尤其是精品力作还不多见。我希望激励大家关注海洋,写作海洋。今后我更要多努力,争取不负这个“荣誉称号”。
文化艺术报:您曾经登上“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船,深入一线采访,是中国作家亲临“蛟龙探海”现场的第一人,出海采访和在岸上采访有何不同?
许晨:此前,我曾经有过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采访写作过一些现实题材的散文和报告文学,那大都是奔波于城镇乡村的。自从来到青岛这个美丽而重要的海滨城市,下决心书写海洋以来,我连续跟随“蛟龙”号、“科学”号、“雪龙”号等科考船,三次出海前往太平洋体验生活深入采访,可以说是中国作家中少有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海上生活需要克服晕船、孤寂等困难,好处是见到不一样的风景,比如太平洋上的日出,没有任何参照物,别有情趣。还有遇到狂风大浪的感受,惊心动魄。当然,与科考队员们几个月都在船上,无处可去,找人采访十分方便。一个航程下来,收获满满。
文化艺术报:《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是您“海洋纪实文学三部曲”的第一部,荣获鲁迅文学奖,后面再写第二部、第三部的时候,会不会有压力?
许晨:压力是有的,但并不大,反而会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令人信心倍增,兴致更高,鼓舞着我在海洋文学领域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所以,我陆续采访,创作了反映我国海洋科研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近岸走向深海大洋的《耕海探洋》,获得了泰山文学奖;讲述我国航海家、创造单人单船全球航行纪录的郭川故事的《一个男人的海洋》,获得了新中国七十年七十部优秀有声读物奖;还有反映新一代万米载人潜水器的《全海深》、弘扬“海洋人物”精神的《人与海》等报告文学作品,获得了大家好评。
文化艺术报:您曾经提出“深海是地球‘第四极’”的概念,可否谈谈这个概念?
许晨:我们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椭圆形的,过去大家常说地球有“三极”,南极和北极是“第一极”和“第二极”地,珠穆朗玛峰是最高极地,称为“第三极”。我在写作“蛟龙探海”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1300多米,把最高的珠峰放在里边还填不满,可称“第四极” —— 地球最深极地,因而为我的作品取名为《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目前这已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央视报道深海科研时,曾用“逐梦第四极”来命名。同时文坛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已故评论家雷达先生曾说:“作家不仅写出一部好书,还贡献了一个新概念,第四极。原来没这么说过,是中国作家的一部书名体现出来的,这个新名词将永远留存下去。”同时,这也体现出人类要有不断向各种极限难点探索的精神,才能发展进步。
文化艺术报:“海洋纪实文学三部曲”完成后,您一直深耕海洋文学,创作了不少作品,以后还会继续写海洋?
文化艺术报:2023年第6期《中国作家》杂志纪实版发表了您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命至上》,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您写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著名肿瘤放疗专家于金明先生担任院长的山东省肿瘤医院,为何会写这个题材?
文化艺术报:梁鸿鹰在推荐《生命至上》时说:“他多年积极深入生活,潜心笔耕,创作了不少好作品,此次推出的这部纪实佳作,挖掘白衣执甲者高尚境界,彰显新时代大医精诚科学精神,很有思想艺术震撼力。”梁鸿鹰提到了“深入生活”这个词,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深入生活”有多重要?
文化艺术报:202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您的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被称为“一部平原抗战的壮丽史诗,一曲解放战争的英雄交响”。渤海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整个华东战场的重要后方基地,这种题材的作品已经很多,要写出新意也是蛮难的。
文化艺术报:报告文学作家需要经常深入一线采访,没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意志很难坚持,您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许晨:没有。作为一名以采写报告文学、记叙散文抑或传记文学、纪实文学、口述实录历史文学等作品的作家——现在统称“非虚构文学”,必须深入生活一线、深入事件发生与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采访,收集第一手素材,体验斯时斯地斯人的感受,方可写好作品。这就需要健硕体力和坚强意志品质支撑,比如我写作海洋作品,跟随科考船出海,经历台风大浪,初遇十分恐惧且晕船,需要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但我从没有想过放弃,而是从中得到磨砺,越战越勇,60多岁时还要求去随行采访南极科考。
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当初我准备跟随“蛟龙”号远赴太平洋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我的作家朋友叶梅就送我三个“难”字:一是难得,机会很好。二是难熬,海上晕船。三是难忘,终生受益。果然,我带着她这句话成功远航,写成了那部获奖的《第四极》。今后,我还会这样坚持下去,争取写出更多受读者欢迎的佳作。
文化艺术报: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报告文学作家,需要哪些品质?
文化艺术报:创作报告文学时,如何处理好报告文学的“报告性”与“文学性”?
许晨:毋庸讳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顾名思义:报告文学既有报告,又有文学,也可以说,它是文学的报告。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从新闻派生出的新文体,曾与“深度报道”“大特写”“文艺通讯”相类似,早期中外有影响的作品有:反映苏联十月革命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反映中国工农红军历程的《西行漫记》等。这说明: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体,它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文学的手法进行创作。我以为,报告文学重在后面两个字——“文学”,也就是它的文学性。真实事件和人物摆在那里,只是简单报道,那是新闻,而用文学笔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才是报告文学。它不能虚构,但可以“虚写”—— 即艺术描绘。如此,才能引人入胜,感染读者。
文化艺术报:您有过多年的军旅生涯,您的文学启蒙是从部队开始的吗?
许晨:我曾经在人民空军部队里服役多年,又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可以说是从军营走出来的作家,但我的文字启蒙要早得多,并不是参军入伍后才有的。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阅读文学图书和杂志,家中订阅过当时的期刊《小朋友》《儿童文学》等,还特别爱看小说,古今中外能够看到的,饥不择食地阅读。有时同学有部好看小说,千方百计借读,人家要得急,晚上躲到被窝里打着电筒抓紧看完。尤其我的母亲曾经在工厂图书馆工作过,我时常放学后跑到那里找书看。记得有一年冬天,守着煤球炉子看书(那时没有暖气)入了迷,竟把棉裤烤着了还不知道,别人闻到焦糊味才赶紧扑灭。看多了也就学着写,因而我的作文成绩不错,曾被老师当作范文。至今想来,或许那就是文学的启蒙吧!
文化艺术报:您读过解放军艺术学院,当时怎么没有上文学系,上的是美术系?
许晨:呵呵,这是个误会。我们当时上学的全称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即将文学和美术放在一个大系里面,实际是两个班,各上各的课程。最早系主任是著名作家、当过总政文化部部长的徐怀中老师,曾写过《我们播种爱情》《西线轶事》等作品,后来以《迁风记》荣获茅盾文学长篇小说奖。我上学时,系主任是著名作家王愿坚老师,可以说,他是我的恩师,不仅细心指导,还为我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居者有其屋》写过序言《笔墨当随时代》,从而为我坚持以记叙散文和报告文学立身文坛,奠定了坚实信心和基础。
文化艺术报:当兵前,您在德州齿轮厂当工人,为何会当兵?
文化艺术报:从部队转业后,您进入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文学》杂志社,后来任社长,还当选第六届山东省作协副主席。不久,您辞去《山东文学》杂志社社长职务,调入青岛市文联工作,为何会从省城调去青岛?
文化艺术报:报告文学写作之外,您还写了大量散文作品,《青岛的记忆》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并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您会在什么时期写作散文?
文化艺术报:和很多出身农村的作家不同,您的父亲曾经是厅长,家庭对您的创作有何影响?
许晨:我是出身城市家庭,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当过县委书记、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省宗教局局长,不叫厅长,是正厅级干部。现在已经90多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时,被国家授予“在党70年”和离休老干部光荣纪念章,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不像许多农村青年凭借个人努力学习,敏感的艺术感受力成为作家,而是从小受到父母工作和爱好的影响,喜欢上了读书作文。当然我父亲不是作家,长期在党委政府机关当秘书、写材料,家里也有一些通讯报道公文写作的图书资料,所以我也受到了这方面的熏陶。只是写作兴趣不同,我喜爱和努力学习的是写好文学作品。记得当我在省报发表第一篇散文诗时,父亲十分高兴,鼓励多读多写,再接再厉。我现在能够取得一定成绩,是与家庭的影响分不开的。
文化艺术报:还记得您的处女作吗,有没有经历过退稿的折磨?
许晨:当然记得。前面我说过,进入工厂后我就喜欢在黑板报上写些小文章,后来有人称“黑板报出身”的作家,有一定道理。稍后,悄悄向外面报刊投稿,当时园地较少,我们省只有《大众日报》《山东文学》《山东青年》等几家报刊,无疑开始不断遭到退稿。如果发现报刊寄来的信封是厚厚的,就知道完了:退回来了。如果信封比较薄,还是会燃起一线希望。可惜是厚厚的居多,我相信这是每一位初学写作者都有过的经历,是成长付出的“学费”。直到1975年3月2日,《大众日报》战地副刊发表了我的一组散文诗,名叫《钢铁篇》,署名“工人许晨”,这就是我正式发表的“处女作”,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由此受到极大鼓舞,更加积极读书写作,从而走上了文学之路。
文化艺术报:您目前有哪些创作计划,方便透露吗?
文化艺术报:对年轻的报告文学作者,您有什么话要说吗?
许晨:经过这些年的写作实践,我确实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也有不少的心得体会,为了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不断壮大,十分愿意与青年作家讲一讲,希望他们能够受到启迪,少走弯路,后来居上。为此,我曾经多次接受各方邀请,在各类学习班、读书会作文学讲座,座谈交流。在这里,我想对年轻作者说:要想写好作品,就要多读书、多练习、多研究古今中外的精品佳作,多向有经验有成绩的作家学习,同时认真体会、感悟和实践,一定会写出不负众望的佳作,与时代同行,为祖国服务。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龙 赵命可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征文颁奖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