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穆两家百年情谊记
文/孙兴良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黑土地广袤无垠,日子虽过得紧巴,却揣着最实在的人情味儿。我的父亲孙振山,便是这片土地上最寻常的农人,日出扛犁、日落拾柴,守着几亩薄田过活。也是在这样的年月里,一位生于1905年、从山东菏泽千里迢迢闯关东而来的汉子——穆庆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他比父亲年长一岁,身上带着山东人的耿直与韧劲儿,经人介绍来孙家做长工。谁也没想到,这场萍水相逢,竟牵出了两家近百年的缘分。
父亲待穆庆山从无半分主仆隔阂,农忙时一起在地里挥汗,农闲时就围坐在炕头,就着一壶粗茶唠家常;穆庆山也把孙家的活儿当成自家的事,耕地、挑水、打谷,样样干得利落尽心。日子久了,两人都觉得这份投缘难得,便照着老辈的规矩,摆了桌简单的酒菜,磕了头、拜了把子,成了过命的弟兄。因穆庆山长一岁,我们晚辈都恭恭敬敬叫他“大爷”(读轻声),他也真把孙家当成了家,家里大小事都要跟父亲商量着来。
后来见穆大爷老大不小还没成家,父亲比自己的事还上心,四处托人打听合适的姑娘。好不容易寻着一位人品端正的女子,父亲又主动出面张罗,甚至拿出家里最值钱的一匹马当聘礼,风风光光帮穆大爷把穆大娘娶回了家。自此,穆大爷一家就在我家院里安了身,两家屋挨着屋、炕连着炕,吃饭时碗筷总凑在一张桌上,穆大娘常帮母亲缝补衣裳、照看孩子,我们这些小辈更是在院里追着跑着长大,早分不清“你家”“我家”。穆大爷总把这份恩情挂在嘴边,后来更是一遍遍跟穆孟田等后人念叨:“没有你二叔(指我父亲孙振山),就没有咱这一大家子。”
1946年,父亲突然病故,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塌了,我们娘几个哭得肝肠寸断。比父亲年长一岁的穆大爷得知消息,当场就红了眼,连着几天茶不思、饭不进,最后竟积郁成疾,躺炕上下不来。可即便病着,他还总拉着家人的手叮嘱:“孙家的活儿别落下,孩子们别受委屈。”穆大娘一边守着炕头照料他,一边挤出时间帮母亲下地、喂猪,忙前忙后从不抱怨。看着他们这样,我们心里又暖又酸——这哪是异姓弟兄,分明是骨肉亲人。也正是这份情,让孙穆两家的联结,在父亲走后反倒更紧了。
1960年,我家因“整顿落后地区”被错划为地主,这一顶“帽子”一戴就是18年。那段日子不好过,批斗的喊声总在耳边响,母亲也被拉去站过台子。有人找上门,想让穆大爷编些“黑材料”抹黑我家,还总说“孙家成份高,本就不是好人”。可穆大爷梗着脖子反驳:“你们非要说孙家的成份高,但我认为地主也有好的!孙家啥样我最清楚,振山兄弟待人掏心,昧良心的话我一句说不出!”穆大娘也站在一旁帮腔:“俺们不能忘了当年你二叔的情!”即便后来因为这事受了不少批评,他们也从没松过口。这份在风口浪尖上的坚守,我们一家人记了一辈子。
我与穆大爷、穆大娘的后辈穆孟田相识,已是后来的事。穆孟田生于1954年,我则自1955年去公主岭四中读初中后,就一直在外读书、工作,直到1970年因“五七道路”回了乡。那会儿双阳师范停办,我被下放农村插队,起初连“永远务农”的话都听了。后来多亏有人知道我的情况,以“借调”名义让我去中学教书,这才跟穆孟田真正熟络起来。
第一次见穆孟田,是在学校的院子里——他蹲在地上,用树枝一笔一画地写字,字迹工整得像印出来的,那股认真劲儿一下就印在了我心里。后来领导安排我教第一届高中生的语文课,跟他搭档的日子多了,才发现这孩子跟穆大爷、穆大娘一样,踏实、热忱,待人掏心掏肺。再后来,我大女儿想学美术,他主动说:“让孩子住我家吧,我帮着找美术老师为她补课。”这一住就是一年,他不仅帮孩子找老师补习,还天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吃的,比自家孩子还上心。
从穆庆山大爷1930年代从山东菏泽来到孙家,到如今已近百年。穆家在孙围子本没有一个亲人,除了跟我家交好,还认了几家干亲,几十年处下来,比有些血缘亲戚还热络。而穆孟田,更是我打心底里佩服的“实在人”——他在孤家子住了几十年,只要见着孙围子去的人,必定留人家吃顿热乎饭,临走时还会买好车票,亲自送到车上。这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如今我已年过古稀,穆孟田也添了不少白发,可每次见面,我们俩总有说不完的话——聊穆大爷当年闯关东的苦,聊他那句“没有你二叔就没有咱这一大家子”的念叨,聊他顶着压力说“地主也有好的”的耿直,聊父亲和穆大爷在地里并肩干活的模样,聊母亲和穆大娘在炕头缝补说笑的日常,也聊两家小辈的近况。看着孙家的孙辈围着穆家的长辈喊“爷爷”,穆家的孩子拉着我的手问“太爷爷和二太爷爷结拜的故事”,就觉得这份情谊,早已经融进了两代人的骨血里。
这份情,没有血缘牵着,却比血缘更经得住时光;没有誓言绑着,却用近百年的行动,把“情义”两个字刻得明明白白。我常跟穆孟田说:“咱得把父辈的情守好,让孩子们知道,孙穆两家的交情,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念想,是不管啥时候都能靠得住的信任。”
特作对联,记这份百年情:
上联:穆庆山孙振山,二山结拜
下联:关里人关外人,二人同心
横批:情同手足
愿往后的日子里,孙穆两家的孩子能常来常往,把这份藏着感恩、裹着温暖、透着耿直的情谊,当成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愿再过一百年,提起孙围子的孙家和穆家,还有人说:“哦,那是两家好得跟一家似的亲人!”这份友情,定要长长久久,永不褪色。

【作者简介】孙兴良,1964年毕业于现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至双阳师范学校工作,获中教高级技术职称,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1970年,因受双阳师范停办影响,曾下放农村插队;后因个人能力突出,被借调至中学任教,延续教育事业。工作之余,他酷爱文学,兼具理科的严谨与文科的细腻,其笔下《孙穆两家百年情谊记》便尽显对生活与情义的深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