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场蚕蛾
路边
中国是丝绸大国,丝绸的副产品是大量的蚕蛹,目前年产鲜蚕蛹50万吨。蚕蛹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吃蚕蛹是中国人的一大福气。打开百度,关于蚕蛹的菜谱比比皆是,譬如煮蚕蛹煸蚕蛹韭菜炒蚕蛹等,但没有说如何吃蚕蛾,吃蚕蛾是宜兴芳桥人的一大福气。
蚕蛾就是蚕蛹在茧子里成熟变成的蛾,它们破茧而出,雌雄双飞双栖,最终完成交配产子后,飞入风雨中老去。既然蚕蛾飞入风雨中老去了,如何捕捉如何吃?今年66岁的宜兴芳桥后村人仇爱娟说,芳桥蚕蛾有些与众不同。
长三角是中国蚕桑的发祥地,历代蚕业兴旺发达,但鸦片战争后有较大衰落。特别是民国19年的中日亲善和其后的日寇侵华,长三角蚕桑业几乎全军覆没。顽强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宜兴人邵申培举起了振兴民族蚕桑的大旗,周处六十代孙周文伯在芳桥办起了大有蚕种第六场。虽然步履艰难,到1949年解放,宜兴各场依然发展出了年制10万张种的能力。
为了培植优良的商品代生产蚕,就必须专业制种。制种时将未到自然破茧时间的蚕蛹加温催化,催化后用刀削去茧头,倒出蚕蛾。其时蚕蛾已经具备了交配能力,却没有飞翔能力。经过人工拣选优化交配后,雄蛾淘汰出局。淘汰雄蛾营养价值同样很高,据研究蛋白质是玉米的六、七倍,还有降低人体血液黏稠度增强细胞活力等功效,但当时没有这个认识,所以一般就用稻箩挑去作家畜饲料了。
相传周文伯发明了油炒蚕蛾:先在油锅里放少许葱爆香,再将用清水落过的蚕蛾倒入油锅煸炒,然后加适量米酒酱油和五香粉翻炒,待将干时起锅装盘即可。周文伯是前清秀才,思想进步富于创新,是地方有名的实业家。他创办渔业公司、陶器公司,上世纪二十年代即在芳桥推广使用沼气。他上街不是坐轿而是骑马,这不仅在芳桥,就是在少马的苏南也很另类。
宜兴陶瓷公司红旗陶瓷厂周久培说过,他第一次吃油炒蚕蛾是在三十年代初,那个肥嫩香脆,太让人难以忘怀了。那年他十岁,他的堂兄、周文伯的儿子、即后来的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结婚。一帮孩子吃了还想吃,追着问这是什么虾呀,太好吃了。制种时节正好有来客,后村人也会炒些拿出来显摆。仇爱娟说,油炒蚕蛾吃起来确实象虾,味道非常鲜美。
2013年12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