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军霖
编辑 王蕾
审核 王长保
朱合兰出生在河南省方城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朱合兰的父母都是忠厚老实的农民,是远近闻名的好人。父母收养了3个孤儿,让自己的孩子吃黑馒头,让收养的孩子吃白馒头。朱合兰深受父母言传身教,9岁便矢志做善事。
在伏牛山的褶皱里,有一滴水,它被一个叫朱合兰的女孩捧在掌心,那年她9岁!
她说:“我要让这滴水,汇成一条河。”30年过去,那滴水,已成爱的洪流。
一滴水的起源:从白馒头与黑馒头开始
河南省方城县,偏僻山村。朱合兰的童年,是母亲把白馒头递给孤儿,把黑馒头塞进她手里的记忆。那一幕,她写进日记:
“长大后,我也要把爱和光分出去。”那一年,她9岁。
伏牛山的风很轻,誓言很重。16岁那年的寒暑假,她有幸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她背起行囊,走出大山。
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城市的繁华,走进很多山村学校,看到山村孩子的贫困,贫富的差距,她眼泪流满面,发下大愿,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要让山村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她一边做志愿者,一边学习。
她说:“我要把山外的世界带回来,把山里的孩子带出去。”
一条溪的汇聚:从传统文化到雷锋精神
她像一条溪流,穿越知识的峡谷。清华大学、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央视星光影视园、井冈山,雁栖湖国际会场,南京十月军校……
她研习儒释道经典,也研习《雷锋日记》。她说:“传统文化是我的根,雷锋精神是我的魂。”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当成信仰。她把“善行即修行”刻进生命。30年,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条流动的河,所到之处,草木葱茏,心田滋润。
一条河的奔涌:从一个人到七万人
2005年,她创办“爱满人间救助团”。
2009年,注册“爱满人间网”。
2013年,成立南阳市救助失学青少年志愿者协会。
同年9月,在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设立首个大学生创业援助中心。2014年成立爱春英国学院,
2017年成立爱满人间(北京)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
2019年成立好榜样雷锋展览馆,学雷锋教育基地,
从一个人,到七万人。
从修和谐路,建幸福桥,到盖三座学校。
从打山泉井,到建3561平米的希望校园。从免费午餐,到德孝教育、家庭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安全教育、雷锋精神进校园。成立好榜样雷锋展览馆,学雷锋教育基地,德孝文化村,爱满人间幸福笑脸。
她和她的团队给予同学们物质帮助,心理辅导和行为的矫正,帮其圆大学,创业梦,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教育的得力帮手,青少年成才的桥梁纽带,为青少年的人生导航。
她和她的团队带领村民修和谐路,建幸福桥,盖希望学校铭恩楼,打山泉井,建图书室,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每年定期一对一资助贫困生直至大学毕业。2005年一一2015年她和她的团队募集善款建起的普照希望学校、济慈希望学校、小包庄学校等3所学校,仅校舍和餐厅即达3561平方米。 2019年12月成立好榜样雷锋展览馆。她组织、带动70000余名志愿者累计帮扶73997名贫困青少年圆了求学梦、大学梦、创业梦,帮助孤寡老人23997人次,救助病贫患者19795人次。共计开展800多场次雷锋精神报告和发放237多万册书籍,捐助物资善款共计8107万元
心系家乡发展,建成幸福路幸福桥
朱合兰儿时,目睹村里贫穷,山间小道无桥,村民出行难,多次出事故。一次邻居大嫂难产,山路崎岖120车无法快速进村,造成孩子死亡。一次村中老伯赶集回来,突发洪水,无桥路隔断,老伯和人力拉车被冲走2里远,幸而手抓老树根捡回生命.…她立志长大要改变家乡无路出行难的状况。2010年10月她得知政府有村村通项目,便与村委一同积极向乡政府联系反映情况,争取到该项目,协调修路用地,组织群众集资,收取配套资金,联系施工设备,组织施工力量,铺设路基,架设桥梁,历经3个月,一条4里多长的水泥村道贯通,幼年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村民们出于感激要在村口以她的名字立碑,被她婉拒,提议把立碑的钱捐给学校,用做学校基础建设,并为此路此桥取名:和谐路和幸福桥,寓意全村和谐幸福。
关注教育扶贫,募集资金助学。
2005年开始捐助山区贫困学生,2010年冬天,朱合兰与母亲聊家常时得知柳河镇程庄学校3间破旧的瓦房教室,杂草丛生的校园,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学校仅剩下6个学生。不少学生避近选远到其他学校就读。她找到程庄学校校长董长欣带路,冒着严寒,走树串户,对贫困孩子进行捐助劝说,召唤孩子们先返校读书,但效果甚微,朱合兰暗下决心要努力盖起新的教学楼改变学校的条件。紧接着她想尽办法,线上线下多方联系、呼吁、动员社会力量奉献爱心,于2014年12月募集35万,2015年3月募集15万,共计50万元善款捐建柳河镇程庄小学。2015年12月动工,建设济慈希望学校“铭恩楼",教学楼共两层26间624平方米,2016年9月9日揭牌投入使用,解决了周边三个村195名学生就近入学。朱合兰于2009年申请中国社会福利基金项目为柳河镇程庄、小包庄、普照等13所小学2500多名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至今,2019年以来积极参加方城县关工委的扶贫助学活动,募资17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金秋圆梦”,她独立收养过5个孤儿,资助13名学生至大学毕业。
志愿服务做好事,雷锋精神进校园。
2005年至今,朱合兰带领志愿团队利用雷锋日、世界读书日,六一儿童节等,为800多所学校捐赠物资善款,其中一天在柳河镇为25所学校捐助物资善款,其中一天在四里店镇为28所学校捐助善款物资,宣传雷锋精神、发放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2019年朱合兰在宛城区红泥湾新泉学校成立好榜样雷锋展览馆,至今共有社会人士,周边中小学生14万余人次参观学习。朱合兰和她的团队志愿服务文化传播,2010年至2017年间,4次组织1100多人在市宛城区剧院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牵手圣贤,增强文化自信。2016年9月,通过北京市委统战部,黄埔军校同学会,海外联谊会协调邀请赞比亚驻华大使带领艺术团33人来到南阳举办中赞文化交流会和赞比亚艺术团演出,她带领协会志愿者全程服务。赞比亚领导称南阳市救助失学青少年志愿者协会是他们在中国见过的最好的志愿者。2016年参加省人民大会堂,2017年她参加深圳建辉慈善总会爱传递、广州爱传递。2018年省国学会,2019年参加央视星光影视园首届好人精神论坛、全国政协礼堂,人民日报社报告厅、雁栖湖国际会场、南京十月军校学习服务获奖,2020年出席井冈山红色文化交流会,她带领志愿者全程优质服务10天,受到大会组委会一致称赞。2021年她带领志愿者为300多名在党50周年老党员和85岁以上老人拍摄幸福笑脸,做成20寸大镜框送给老人,通过老人的笑脸讴歌新时代的幸福生活。2020至2022年为抗击疫情,抗洪救灾,组织捐助物资265万元。在市25小,三十七小,姜营学校等预防青少年近视项目捐助40万护眼贴,2024年7月捐助新鞋子1万双,价值30万,
9月捐助艾草足浴包25吨。价值30万。
30年,831所学校,7万多名贫困学子,慈善活动。
团队共捐助善款物资8107万元善款。
她独立收养5名孤儿,资助13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她住仓库、吃清水面、穿旧衣,却把工资全部捐出。
她说:“我不是在帮人,我是在修一条河,让爱流得更远。”
一条河的滋养:清贫而富足
她的家,是仓库改造的出租屋。
她的饭,是清水面条配咸菜。
她的衣,是别人送的旧衫。
她的行囊里,却装着《雷锋日记》和一叠孩子的感谢卡。她说:“世界上所有东西越分越少,唯有爱越分越多。”她帮助的孩子,有的成了教师,有的成了医生,有的也成了志愿者。涵养道德,崇尚文明是朱合兰始终不变的追求。她常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越分越少,唯有大家的爱会越分越多。我愿做铺路石,终身做好事做善事”。朱合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在唤醒爱、付出爱、分享爱、传播爱的道路上,已经成为爱,她信念坚定执着,步履铿锵坚实,义无反顾,越走越远。
她说:“我不是在筑坝,我是在开渠。”
她让爱,流得更远,流得更深。
一条河的远方:建救助学校,育时代新人
她正在筹划建设一所“救助学校”。
不是普通的学校,是为失学、厌学、辍学、学困孩子而生的“重生之地”。
她说:“一个不掉队,一个不能少。”
她要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圆梦中华的有用人才”。
她要构建的,是“物质帮扶+心灵滋养+能力培养”的三维体系。
她说:“我不只要给他们鱼,我要给他们渔,还要给他们海。”
一条河的回响:让雷锋精神广播神州
她带着团队,走进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央视星光影视园、雁栖湖国家会场,井冈山、南京军校等……
她说:“雷锋精神不是口号,是活法。”
她打造“中国学雷锋”标杆团队,让雷锋精神“听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她要让这条河,汇入大海。
她要让这条河,成为中国的脊梁。
汇爱成河,河入星海
有人问她:“你什么时候停下来?”
她拍拍背包:“等最后一个孩子不需要我的时候。”
30年,10950个日夜。
她把“好人好事”四个字,走成了一条河。
她把9岁那年的誓言,活成了一生的信仰。
她说:“我愿做一条河,滋养每一寸干涸的土地。”
她说:“我愿做一座桥,让每个孩子都能走到光明的彼岸。”
伏牛山的那滴水,如今已成洪流。
它流过831所学校,流过7万颗童心,流过26个省市,
最终,汇入星海。
朱合兰,共和国娇子,雷锋精神传人。
她用一生证明:
汇爱成河,河入星海。
一滴水,也能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