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八回
衙门屯“小秀才”们的逐梦启程
作者:刘连成
1966 年的初秋,恰似一首悠扬的诗篇,宋国才紧紧握着双辽县第三中学的录取通知书,那薄薄的纸张,在他眼中仿若承载着整个宇宙的璀璨光芒。此刻,行走在屯子里的他,步伐轻盈得如同脚踏清风,浑身散发着的意气风发劲儿,恰似凯旋而归的将军,光彩照人。
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小学升初中的难度,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宋国才所在班级多达 41 人,然而最终能考上初中的,仅有 11 人。每每忆起,他总会感慨:“若政审没那么严苛,考上的人数少说也得有 20 个,那规模仅次于前一年呢。”尤为难得的是,这可是他们衙门屯破天荒头一回有孩子考上初中。在此之前,屯子里别说是初中生,哪怕是高小毕业的,那都如凤毛麟角般稀罕。
那次,衙门屯一下子冒出七个“准中学生”,分别是李淑贤、王连萍、赵淑芹、刘连成、宋国才、陶元良和高真福。这消息一传开,原本静谧如世外桃源的小屯子,瞬间像烧开了锅的水,热闹得炸开了锅。老少爷们儿碰面,都扯着嗓子喊:“咱衙门屯也出中学生啦!”张婶拉着李婶,笑得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地分享这大喜事;王大爷则蹲在墙根儿,对着后生们口若悬河地讲着“读书方能出人头地”的道理,那兴奋劲儿,仿佛自家孩子高中状元一般。可谁能想到,这喜悦的浪潮还未完全退去,便传来令人惋惜的消息——李淑贤和王连萍去不成中学了。她俩虚令十八九岁,又是姑娘家,家里长辈秉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硬生生拦下了她们求学的脚步。更让人感叹命运无常的是,李淑贤就在那年,与班上同龄的王英顺喜结连理,原本顺畅的读书之路,就这般突然拐了个弯。
好在,还有他们五个怀揣梦想的少年。1966 年 8 月 26 日清晨,天空湛蓝得如同被水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彩的侵扰,仿佛老天爷特意为他们铺开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宋国才背着打满补丁却依旧收拾得井井有条的行李卷,与刘连成、高真福、陶元良和赵淑芹五人,在家长们的陪伴下,满心欢喜地朝着三大队二小队队部走去。
那会儿正值上工时间,队部的院子里挤得水泄不通。婶子大娘们满脸笑意,纷纷往他们手里塞煮得热乎乎的鸡蛋,嘴里念叨着:“孩子,到了学校可得吃饱饭。”大叔们则用力地拍着他们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到了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给咱屯子争光!”那热闹的场面,简直比送自家孩子去当兵还要隆重,就差没给他们胸前戴上大红花了。
不一会儿,生产队特意派来的大马车缓缓驶来。赶车的是刘万库大叔,他年近四十还未成家,平日里对这些半大孩子那是疼爱有加。只见他乐呵呵地接过孩子们的行李,手脚麻利地往马车上码放得整整齐齐,然后转头对着他们的爹娘,拍着胸脯保证道:“哥哥嫂子们放心!你们的孩子就跟我亲生的一样,我保证平平安安把这些‘小状元’送到双辽三中!”说罢,他高高扬起鞭子,清脆地喊了声“驾、驾”,三匹大马便精神抖擞地“嗒嗒”迈着步子,车轮缓缓碾过土路,带着他们朝着近二十里的双山镇进发。
在那个汽车稀缺得如同稀世珍宝的年代,大马车无疑是最气派的代步工具。生产队专门为他们派出这大马车,美其名曰“奖励金榜题名的小秀才”。每每回忆起此事,他的心里依旧暖融融的,仿佛那温暖从未消散。
一路上,刘大叔一边熟练地赶着车,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起笑话。他说以前赶车去双山镇的时候,曾遇上一只兔子冷不丁从车轮子底下蹿过去,把他吓了一跳;还说双山镇的包子那叫一个香,咬上一口,油就“滋滋”地往外冒。这绘声绘色的描述,听得几个孩子眼睛都亮了起来,仿佛那美味的包子近在眼前。不知不觉间,他们便来到了双山镇。
这镇子虽说不大,可对于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少年来说,却宛如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后来他们才知道,这里以前可是双山县衙的所在地,解放后与辽源县合并成了双辽县,县政府这才迁到了郑家屯。
大马车沿着宽敞的沙土道慢悠悠地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双山镇西头的双辽三中。那天的学校,热闹得如同过年一般。校门口高高挂着一条大红横幅,“热烈欢迎新生入学”八个大字红得耀眼夺目,老远就能清晰地看见,仿佛在热情地张开双臂欢迎他们的到来。刘大叔细心地帮他们把行李从马车上卸下来,又挨个稳稳地递到他们手里,然后看着他们往校园里走去,站在门口不停地挥着手,大声喊道:“孩子们,好好照顾自己啊!”直到他们的身影拐进教学楼,刘大叔才恋恋不舍地赶着马车离开。
新生接待处的老师,脸上始终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热情地领着宋国才他们去各自的班级。说来也巧,他与刘连成、高真福,还有场部来的小学同班同学曹福才、徐明杰,一同分到了一年一班。走进教室,看着那些陌生却又充满新鲜感的课桌和同学,宋国才下意识地摸了摸书包里崭新的课本,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他突然觉得,这趟大马车送来的,不仅仅是他们几个少年,更是屯子里老老少少殷切的期望,还有他充满希望与未知的未来日子。就这样,宋国才、刘连成等的中学生涯,在一片热闹与憧憬中,正式拉开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