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其山地葬礼风俗融合了秦、楚、巴蜀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传统。以下是对商洛山区传统葬礼风俗的详细解读:
一、传统葬礼的核心流程
送终与停灵
老人弥留之际,亲属须在身边守候(称“送终”),咽气后立即点燃香烛、焚烧纸钱(“倒头纸”),并给亡者净身、换寿衣。
遗体停放正堂,头朝门外,脚蹬“长明灯”(昼夜不灭),灵前供米饭、清水、香炉等,象征安抚亡魂。
报丧与吊唁
孝子披麻戴孝,由族中长辈带领,挨家叩头“报丧”。亲友闻讯后携黄裱纸、香烛、花圈前来吊唁。
女性亲属需在灵前哭丧,内容多为即兴诉说的悲歌,表达对逝者的追思。
唱孝歌与守夜
葬礼核心环节是“唱孝歌”(当地称“打丧鼓”),由专门的“歌师”主唱,内容涵盖劝孝、历史典故、人生哲理,形式自由,可通宵达旦。
歌词示例:
“阴间路上慢慢行,莫恋阳间好光阴;孝子灵前双膝跪,送你黄泉免灾星。”
出殡与下葬
出殡前,风水师选定墓址,讲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棺木抬至墓地前,需“摔盆”(长子摔碎瓦盆,象征破除晦气)和“撒路钱”(纸钱铺路)。
下葬时,棺木入穴后,亲属抛土三把,再由众人掩埋,堆成坟头,墓碑刻“故显考/妣某公/母讳某某之墓”。
祭奠与复三
葬后三日,亲属需“复三”(又称“圆坟”),修整坟堆,焚香摆供。此后逢“头七”“百日”“周年”祭祀,直至三年“脱孝”。
二、独特的地域性习俗
阴坡与阳坡选址
商洛山区地形复杂,墓地多选在向阳缓坡(“阳坡葬”),忌阴湿低洼处,认为向阳之地能护佑后代兴旺。
暖墓与喊魂
部分地区下葬前,孝子需提前一晚在墓穴中点燃稻草“暖墓”,寓意为亡者“暖房”。
葬后归家时,沿途高呼亡者名字“回家”,避免魂魄滞留在外。
纸扎与陪葬
陪葬品多为纸扎“金银山”“童男童女”“车马宅院”,象征为亡者在阴间置办家业。山区因交通不便,纸扎工艺多为家庭自制,风格质朴。
“拦社”禁忌
若亡者死于“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前后,需延期下葬,民间认为“社日动土,冲犯土地神”,恐招灾祸。
三、文化渊源与融合
楚文化与巫祝色彩
商洛南部毗邻湖北,历史上受楚文化影响,葬礼中保留“驱煞”“喊魂”等巫仪痕迹,歌师唱词亦常见楚辞句式。
隐士文化与生死观
商山自古为隐逸之地(如“商山四皓”),民间对生死多持淡泊态度,葬礼虽隆重但不尚奢华,注重“生尽孝,死简葬”。
山神信仰与自然崇拜
山区民众敬畏山神,墓地选址需“拜山神”,伐木动土前焚香祷告,葬后以酒肉祭祀山神,祈求庇护亡魂。
四、现代变迁与保护
火葬与土葬并存:城镇地区逐步推行火葬,但偏远山区仍以传统土葬为主。
仪式的简化:年轻一代对孝歌、巫仪掌握不足,部分环节(如通宵唱孝歌)被压缩或改为播放录音。
非遗保护:“商洛孝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村落通过组织歌师培训、民俗展演传承这一文化。
五、延伸思考商洛山葬礼俗体现了中国农耕社会“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其山地环境、南北文化交汇的特征为研究区域民俗提供了鲜活样本。若进一步深究,可对比陕南与关中、巴蜀葬俗的异同,探索秦岭作为文化分界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