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破碎与重塑间铸就诗魂
——论东来诗歌的"新英雄主义"内核与自我超越
在当代诗坛,东来以其鲜明的"新英雄主义"创作旗帜占据独特地位。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英雄精神的当代诠释,更承载着一位诗人在艺术求索中"打碎自我、重塑自我"的精神轨迹,其作品中磅礴的家国情怀与细腻的人性思考相互交织,形成了兼具思想厚度与艺术张力的创作风格。

一、 英雄书写:从历史记忆到时代精神的重构
东来的英雄书写跳出了传统军旅诗歌的刻板框架,实现了对"英雄"概念的现代性解构与重塑。他不满足于对英雄事迹的简单复述,而是着力挖掘英雄精神与当代人的精神联结,让历史中的英雄走出教科书,成为可感知、可共鸣的精神符号。
在《二月里最后的棉絮》中,他避开了对杨靖宇战斗场面的直接描绘,转而聚焦于英雄腹中的棉絮,将其比作"飘过长白山的云朵""凝结成雪的誓言"。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将英雄的坚韧与崇高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意象,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赋予了诗歌细腻的情感温度。《我有一块上甘岭的石头》则以一块石头为媒介,串联起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让英雄精神从历史深处延伸至当下,成为警示世人、凝聚力量的精神图腾。
与传统英雄诗歌相比,东来的"新英雄主义"更具包容性。他的英雄谱系中,既有浴血沙场的革命先烈,也有坚守平凡的普通人。这种书写视角的拓展,让英雄精神摆脱了距离感,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凸显了"平凡亦英雄"的时代内涵,也让诗歌的现实关怀更加深切。

二、 艺术表达: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东来的诗歌艺术始终在"打碎与重建"中探索前行,既扎根于中国诗歌的传统土壤,又积极吸纳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形成了沉稳而不失灵动的语言风格。
他深谙古典诗歌的意象营造之道,善于将传统意象赋予现代内涵。"风""雪""石头""棉絮"等常见意象,在他的笔下被注入英雄气质与时代精神,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同时,他又突破传统格律的束缚,以自由奔放的句式展现情感的张力,如《掠过弹孔的风音》中,长短句交错,节奏随情感起伏,"风穿过弹孔/像英雄未说完的话/在山河间回荡",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千钧之力。
其诗歌的艺术创新还体现在叙事与抒情的融合上。他的许多诗歌以叙事为骨架,以抒情为血肉,通过小故事展现大情怀。这种"以事载情"的写法,避免了空洞的抒情与说教,让诗歌既有故事的可读性,又有情感的感染力,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三、 自我超越:诗人的精神成长与责任担当
东来所言"好的诗人力争从一次次打碎自己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次新的成像",既是他的创作理念,也是其诗歌创作历程的真实写照。从早期侧重军旅生活的写实书写,到后期融入历史反思与人性思考的深度创作,他的诗歌始终在突破自我局限,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
这种自我超越背后,是诗人强烈的责任担当。作为军旅诗人,他始终以"为时代立传、为英雄铸魂"为己任,将个人的创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文学创作者,他不断探索诗歌的表达边界,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担当让他的诗歌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反映时代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文化载体。
从历史深处的英雄赞歌到时代浪潮中的精神叩问,东来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新英雄主义"内核、精湛的艺术表达与深沉的责任担当,在当代诗坛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他的创作实践证明,诗歌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精神的传承与超越——而这种在破碎与重塑中不断前行的精神,正是一位优秀诗人最珍贵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