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松茸飘香的季节
作者‖罗胤清(四川)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曾经有过穿着军装,带领部属开展生产经营,以劳养武活动的经历。
1993年年初,我还在甘孜军分区司令部工作。3月份的一天,军分区参谋长吴永才把我叫到了他办公室谈话。
他说:“近期,分区党委要从科长中选拔人员下到各县人武部任主官。现在,想征求一下你个人对此事的意见”?
听他说完,我想了想,就按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说:“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但是,因我对藏区的生活不适应,既不能喝酥油茶,又吃不来糌粑,连牦牛肉也不吃,到关外县人武部(指折多山以西各县)会因生活不习惯而影响工作。到康定、泸定、丹巴三县工作还可以,到关外去任职就不考虑了。不然,安排转业地方工作也行”。后来,组织上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把我安排到了康定县人武部工作。
1977年3月,我第一次调入康定县人武部,直到1983年底调离。时隔10年时间,如今又再次回到了这里工作。
为了适应藏区军事斗争的需要,1986年移交地方建制的甘孜、阿坝军分区所辖县级人武部,仅不到4年时间,又收归军队建制了。而在全国范围内,县级人武部却是1995年底才收归军队建制的。
县人武部座落在康定城区下桥处的东头,办公楼修建于1978年,是一栋临街的三层楼房。院内还有两栋宿舍楼,住着干部随军家属和子女。
由于使用时间长,办公楼内外墙粉刷层脱落严重,办公设施既缺少又损坏严重。院内的水泥坝子破损,大坑小洼的,遇到下雨全装满了水。宿舍楼也是破破烂烂的。上任伊始,摆在眼前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怎么办?在做好正常工作的同时,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尽快筹措经费,进行整治维修,这是当务之急。县级人武部属军分区和同级地方党委双重领导,驻地土地、房屋均为军产。但是,房屋维修经费由地方财政负责,军队不给解决。于是,我亲自到县委、县政府,分别向时任县委书记(兼任人武部第一政委)牛麦,县长兰木加反映情况,申请县财政拨款。他们也认为人武部办公楼、院坝等确实应该整治维修了。但是,县财政资金困难无法拨款。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财政资金基本上都是由省上下拨的,是保障开展工作和保吃饭的钱。财政也捉襟见肘,其它开支那怕数额不大,也无法得到解决。所以,此事就这样搁置着,一晃就过去了一年多时间。
靠人武部自己筹措经费,同样也是没有渠道。军队只下拨干部、战士和职工的人头经费以及机关办公经费,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是不能挪用的。除此而外,还有年度民兵事业费、征兵工作费。这两项经费数额都极为有限,仍需要县财政给予补助,才能保证民兵军事训练和征兵工作顺利完成。这样,筹措整治维修经费之事就陷入了僵局。
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在一次行车途中与驾驶员杨文生闲聊,他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部长,部里急需筹措经费,可以去经营松茸,以劳养武呀”。对呀!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找到筹措经费的门路,打破了僵局。
当时,省军区系统正在倡导开展“以劳养武”活动,组织进行生产经营创收,用于弥补正常经费开支的不足。军分区后勤部还专门设立了生产经营办公室,负责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松茸,系一种野生菌类,产于海拔1000多米至2000米之间的山区青杠树林。
在甘孜州境内,适合松茸生长的地方不多,主产地在雅江县境内。在康定县境内,只有与九龙县相邻的沙德区才出产。松茸生长期很短,产量很少。每年7、8月份才能生长采集,时间仅一个月左右。
松茸是菌类里营养价值高,味道特别鲜美可口的一种菌子。物以稀为贵,由于产量很少,所以价格昂贵。
不知是何缘故,日本人对它是情有独钟,特别喜好食用。每年采集的松茸,经过保鲜处理后专车连夜运送到成都,绝大多数于次日空运到日本,并在市场上出售。据说,售价不菲,一公斤一等品松茸售价折合人民币近两千元。
从事松茸经营活动,就是组织人员前往产区,直接从采集松茸的老乡手里零星收购,尔后,再在指定的交易地点转买给专门从事松茸生意的公司人员,从中获取一定数额的价差。
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部里派人到县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咨询,了解掌握情况。之后,专门召开部务会进行研究讨论,充分听取与会人员的意见,最后一致同意从事松茸经营,开展以劳养武活动。
按照部务会作出的决定,各项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的进行了。部里对人员重新作了调整分工,由政委赵宏留守,负责全面工作,军事、政工、后勤科各留下一名干部,完成正常工作任务。由我和副部长朱林春带领其余干部、战士和职工,奔赴沙德区开展松茸经营活动。同时,后勤科还置办齐备所需的秤、装物的竹筐等物品。军事科与松茸产区的区、乡武装部联系,进一步了解掌握实际情况,落实人员住宿地点等事项。
当时,县级人武部人员编制少,从部领导、科长、参谋、干事、助理员到战士和编制内职工,总共也才20来人。真的应了“团的架子(正团级),班的兵力”这句话。
7月下旬,正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活动即将开始时,却接到了军分区通知,要求各县人武部军事主官和第一政委(县委书记),前往甘孜县参加为期两天的民兵工作现场会。于是,我只能前去参加会议,改由副部长朱林春带队先行前往沙德区,并伺机开展经营活动。
现场会议结束后,我赓即返回赶往沙德区,与先行到达的人员汇合。四天前就来到这里的人员,全部住在沙德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学校已放署假)。但是,因为经营活动所需资金未落实,加之行情掌握不甚明了,只好按兵不动,在一旁充当观察员。见此情形,尽管我心里十分着急,却又不能埋怨大家。
当日下午我又乘车返回康定,连夜落实资金,次日中午再次赶到沙德。午饭后立即召开会议,决定下午就开始收购松茸。并将所有人员分成4个活动小组,每个组3人,一人负责保管现金和付款,一人负责称重,一人负责联系卖主商定价格,各施其职,协调配合,共同把关。
藏族参谋丁真、政工科长张国林、驾驶员杨文生和职工四郎分别安排到各个小组里,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当“通司”(即翻译),便于对话沟通。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下午3时左右,全体人员分乘大、小车从住地出发,赶到十多公里远处的几个山口,然后按分组散开,守候从山上采集松茸返回的老乡。一旦看见有老乡往山口来了,立即就迎上前去询问:“阿罗,松茸的有卖不”?意思就是老乡有没有松茸卖。因为,老乡采到松茸后都是装在一个布袋里,放在藏装的上衣怀里,外人是看不见的。只要是有松茸卖的老乡就与他攀谈,待他同意出售后,再看质量商谈好价格,计重付款。就这样,各个小组从一个个老乡那里,或多或少不断的在收购着,根据质量优劣等次商定价格。最好的每市斤定价80至100元,最差的每斤也要50元左右才能买到。
老乡们每天天刚亮,就早早的上山寻找采集松茸。翻山越岭,不停地在青杠树林中穿行寻找,挨饿受累,很是艰辛和不易。然而,采集松茸还要凭经验,也要讲运气。有的人一天采集到1至2市斤,有的则只采集到几两,有的甚至一无所获,白跑了一天路。
临近傍晚,采集松茸的老乡全都下山了,我们才从远至近收拢各组人员,集中乘车返回住地。
由于是第一次从事松茸经营,收购价格高不高,质量如何,大家的心里都没底,而这个问题要等到在住地与收购商交易后才能知晓。
看着从老乡那里一点点好不容易收购的两大筐松茸,大家是既高兴又有几分担忧。一会儿,收购商来了,他认真地验货,又将松茸分成两个等级,再按不同等级双方商定价格,称重付款。交易结束后,马上由助理员王勇汇总4个小组所收购的数量、支出金额。与交易所收入金额平迭,结果净利润有三千多元。
首战告捷,第一次经营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时,大家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内心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
晚饭后,大家又聚在一起,对当天收购的情况进分析梳理,总结归纳须注意的环节和自身的优势,力争次日多买多卖,增加利润。
万事开头难,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逐渐由不熟悉到熟悉,从外行慢慢成为了内行。无论是在等级鉴别,把住质量关方面,还是在价格确定上,都能驾熟就轻,游刃有余,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老乡的利益,又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收购数质量。
为了增加收购数量,我们还想出了一些辅助办法。在收购现场,用自带的录放机播放老乡喜欢听的藏族歌曲。用解放牌军用卡车车厢当作临时舞台,安排政工科长张国林上台,现场演唱藏民族歌曲。从而,有效的吸引了采集松茸归来的老乡前来围观,扩大了影响。同时,我们还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到不压级、压价,价格公平合理,提高老乡的信任度,让他们主动自愿将松茸出售给我们。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促售措施,收购数量呈逐日上升的局面。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下午外出零星收买,晚上回到住地集中销售,尽管收买的数量有多有少,利润有高有低,但是,从始至终没有一天亏本。
很快,松茸产期就过去了,我们的经营活动也随之结束。最后决算,这次开展的松茸经营活动,共获得利润近1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手中有了这项资金,部里及时安排对办公楼、院坝和宿舍楼进行整治维修,添置更新了办公用具,使县人武部机关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达到了以劳养武的目的。
这次开展的松茸经营活动,得到了人武部全体干战、职工和家属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了上级军事机关的肯定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