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所煤矿生活的第三年,春末夏初时节,我们家搬到有一棵山楂树的小院里。
煤矿建于1958年代,同时按照苏联图纸,建了许多排混凝土平房,厚厚的墙体,窄小的门窗,券顶与墙体浇筑为一体,足有五十厘米,防震防空袭。尽管房子老旧,冬冷夏热,但院子里因为有棵山楂树,那个院子仍然是最好的所在。
刚刚搬进院子,山楂树还很小,正如十二岁的我,也就一米二、三的样子,瘦瘦的,挂了不到十个小小的果实。父亲说,原房东是煤矿医院很有名气的医生,因为给邻村农民治好了病,人家特意送给医生一棵最好的山楂树苗。在那个时期,大多数公职人员工资也就四十多元,而一斤山楂能卖两元多,一颗山楂果就是“金疙瘩”,山楂树就是“摇钱树”了。医生工作忙,没时间打理院子和山楂树,也很快就调动工作去了外地,我们家就成了山楂树小院的新主人。
父母马上开始规划那个院子。院子西边挨着山楂树,用废砖头垒了鸡舍,几只母鸡很快入住。为了让它们赶紧工作,家里只要有骨头,就由我负责砸碎了喂它们;周末跟着邻居爷爷去周围山坡、野地里挖野菜、割青草,切成细末搅拌玉米面和麸皮喂母鸡。母鸡们感激我的喂养,除了咕噜几声,就是勤快地下蛋;每天清扫一次鸡粪,沤肥在山楂树下,又成了树的好粮食。果然,从第二年开始,山楂树就进入了青春期,一年蹿高一头。券顶老房片区树很少,我家的山楂树春天开满白花,夏天满树浓绿,深秋一簇小红灯笼举在枝头,山楂树成了那一片的地标,赢得了许多艳羡。
在那个小院里,父母又种了葡萄、玫瑰花、大丽花、韭菜莲,垒了碳池子,院子南边建了两间平房。我又学会了劈木柴、生煤炭炉子、打理锯末炉子、爬树摘山楂。等到1994年秋天,我的文字第一次发表在《大众日报》,三十元稿费极大满足了虚荣心的时候,山楂树已经远远高过屋顶,成为一棵大树,也容忍了我手持报纸坐在树下拍照时的志得意满。
从1985年到1995年,在那个山楂树小院,我们家住了十年。那时候,父母都还年轻,我和姐姐勤奋学习工作,山楂树茁壮长大,母鸡们勤快下蛋,地瓜花吐露芬芳,韭菜莲默默开放,葡萄藤挂满紫红,一切都欣欣然,蓬勃无限。
物理形态的券顶老房、小院、山楂树们,现在已经无处寻找,但那个山楂树小院、那十年光阴,永驻心间!
作者简介:周光天,山东济南人,公职律师,敬业乐文,作品散见于《大众日报》《当代教育》《齐鲁文学》《都市头条》等报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