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钗头凤.九三阅兵有感
王庆耀(深圳)
秋阳照,军旗耀,广场之上军容傲。英魂祭,和平继。八年烽火,永将铭记。记、记、记。
长安道,冲锋号,铁流翻滚冲天啸。歌声沸,重装汇。兵阅今朝,令吾陶醉。醉、醉、醉。
点评:诗中取乐
知名诗人王庆耀先生的这首【双调·钗头凤】九三阅兵有感》
以程垓体为格,通过凝练的意象与叠字修辞,将阅兵盛况与抗战记忆熔铸为铿锵词章。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赏析:
一、意象的时空交响
上阕“秋阳照,军旗耀”以自然光色与人文符号并置,奠定雄浑基调;“广场军容傲”与“长安道铁流”形成空间呼应,前者聚焦检阅台肃穆,后者延伸至机械化方阵的动势,构成“静-动”张力。下阕“八年烽火”与“兵阅今朝”形成历史纵轴,通过“英魂祭/和平继”的因果链,完成从伤痛记忆到盛世告慰的情感升华。
二、叠字的情绪强化
三组“记、记、记”与“醉、醉、醉”的复沓运用,既符合《钗头凤》词牌传统,又强化了情感浓度。前者如碑刻般镌刻历史,后者似酒酣般抒发豪情,形成“铭记-沉醉”的递进式抒情结构。这种手法与陆游原词“错、错、错”的悔恨形成互文,却赋予其新时代的昂扬特质。
三、军事美学的词化表达
“铁流翻滚冲天啸”以工业意象重构古典词境,“铁流”喻装甲洪流,“啸”拟战机轰鸣,与“重装汇”共同构成立体化阅兵图景。而“冲锋号”的听觉意象与“歌声沸”的集体欢腾,则将军旅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
四、程垓体的当代演绎
全词严守《钗头凤》双调六十字体式,上阕三仄韵、下阕四仄韵的用韵方式,与程垓原作的沉郁风格形成对比。末句“令吾陶醉”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既保留词牌“结句须有余味”的传统,又注入当代个体的情感温度。
此词的价值在于:以传统词牌承载现代国防叙事,通过“军旗-铁流-英魂”的意象群,实现历史记忆与时代强声的共振。其艺术创新为军旅诗词创作提供了“旧瓶装新酒”的典范。
白露吟
王庆耀
风送清宵冷,疏桐坠叶轻。
露凝阶下白,月浸水中明。
稻陇千重熟,归鸿一字横。
凉生秋渐老,年底盼丰成。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为庆祝胜利日有作七迭城字韻
柳亚子
还我河山百二城,阴霾扫尽睹光明。
半生颠沛肠犹热,廿载艰虞志竟成。
团结和平群力瘁,富强康乐兆民荣。
嘤鸣求犮真堪喜,抵掌雄谈意态京。
注:京,大也
次韵柳亚子先生抗战胜利日贺词
王庆耀
八秩春秋忆旧程,烽烟散尽见光明。
人民解放国开创,华夏腾飞梦想成。
振我新邦群力棹,升平盛世众生荣。
九三兵阅军威震,铁甲雄鹰耀北京。
步韵罗洪学社长《白露有寄》
王庆耀
玉露为霜覆野时,枫林叶落起秋思。
寒窗月白虫声寂,远浦潮生雁信迟。
菊盏浮香寻雅趣,酒蓬合乐念归期。
西风渐冷应同饮,一夜清愁绕竹篱。
台风过后小区小览
次韵严泽怀老师《饮露一得》
王庆耀
塔巴登陆飓风嘶,半夜敲窗袭扰时。
白露沾阶秋意早,繁灯入梦噜声迟。
倾盆大雨水流急,满地残花落有期。
衰柳悬空透虚幌,梧桐恋旧倚疏篱。
步韵沈教授《致敬教师节》
王庆耀
子贡结庐诚爱徒,稻禾成穗埂先枯。
谋身授业有真学,以德育人堪宿儒。
三尺讲台无昼夜,一堆考卷费工夫。
且看桃李芬芳处,栽树培苗影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