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分化和宗派的行成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前弘期的基础奠定、灭佛后的复兴(后弘期)、各大教派的形成与发展,在千余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红、花、白、黄四大主流宗派及若干支派。各派在教义传承、修行重点和政教角色上独具特色,充满着与政治权力的交织互动。
公元7世纪 - 9世纪中叶,佛教从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传入吐蕃,但尚未形成系统教义和僧伽组织,与本土苯教并存。这一时期被称为“前弘期”或松赞干布时期。
公元8世纪)寂护(静命)入藏引入印度中观派显宗教义;莲花生入藏引入密宗,降伏(更可能是吸纳和改造)苯(萨满)教神灵,使其成为佛教护法,大大促进了佛教本土化。这一时期,建立了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寺院——桑耶寺。首批七位藏人(“七觉士”)出家,建立了僧伽制度。这一时期,被称为赤松德赞时期,是藏传佛教在西藏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与苯教发生激烈冲突,被称为“佛苯之争”,为后弘期的教派分化埋下了伏笔。最终使得佛教在王室支持下占据主导,为后来的“政教合一”打下了基础。赤松德赞时期是佛教在藏地扎根的关键。到赤祖德赞(号“热巴巾”)时期,大力推崇佛教,广建寺庙,完善译经制度(统一译语),优待僧人(规定七户养一僧),佛教在王室推动下达到鼎盛。
公元838-842年赤祖德赞的弟弟朗达玛即位后,在反佛贵族和苯教势力的支持下,发动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摧毁寺庙、焚烧经典、迫害僧人。前弘期结束,藏地佛教在核心区域(卫藏)陷入长达百余年的沉寂。
一直到10世纪下半叶,佛教才开始在藏区复兴与分化,被称之为“后弘期”。这一时期才是藏传佛教各大宗派形成于发展的时期。
由从西藏逃往安多的僧人贡巴饶赛等“三贤哲”点燃火种。他们为来自卫藏的卢梅·楚臣喜饶等“卫藏十人”授戒。卢梅等人返回卫藏,重建寺庙(如桑耶寺、噶迥寺),复兴戒律传承。这一支被称为“下路弘法”或“下路(多康)复兴”。“多康地区,指今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西部。“多康”是藏人对安多、康区的合称。
上路(阿里地区),吐蕃王室后裔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国王益西沃派人前往印度学习佛法,其中最著名的是仁钦桑布(大译师)。他翻译了大量显密经典(尤其是密续),修建托林寺,被称为“后弘期开山祖师”。
1042年应古格国王之邀,印度超戒寺高僧阿底峡入藏弘法。他撰写了《菩提道灯论》,强调修行次第(先显后密、显密结合),整顿僧伽戒律,调和不同教法,对后弘期各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卫藏地区的传教活动中,其弟子仲敦巴于1056年创立了噶当派。目前,在三大藏区并立的教派为
一是“宁玛派”(红教),亦称 “古老派”。声称直接传承自莲花生大师的前弘期密法,是最古老的教派。重视“伏藏”(埋藏后重新发掘的经典和法门),教法体系庞杂,以“大圆满法”为最高修行法门。组织相对松散,早期以在家瑜伽士传承为主,后也建立寺院(如多吉扎寺、敏珠林寺)。这一派形成的标志为“三素尔”(素尔波且、素尔穷、濯浦巴)系统整理宁玛教法并建立寺院(11世纪)。隆钦饶绛巴(14世纪)是集大成者,著《七宝藏论》。
此宗派具有特殊的僧俗形态:寺院僧人(“扎巴”)可娶妻(非必须),在家修行者(“俄巴”)占重要地位。标志寺院为多吉扎寺(前藏)、敏珠林寺(后藏)、噶陀寺(四川)。
二是“萨迦派”(花教)。起源于 由贡却杰布于1073年在萨迦地方建萨迦寺创立。特点是家族传承(昆氏家族),政教合一特征明显。以“道果法”为核心教法。寺院标志是围墙涂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的红、白、灰三色条纹。其关键人物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萨班)学识渊博,1247年与蒙古阔端汗会晤(凉州会盟),使西藏归附蒙古(元朝)。其侄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帝师,创制蒙古新字(八思巴文),统领元朝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政教,使萨迦派达到鼎盛,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代表。
“噶举派”(白教)亦称 “口传派”。起源于强调上师口耳相传的密法窍诀。有两个主要传承:其一“香巴噶举” 由琼波南交创立,后逐渐式微。其二为“达波噶举”由玛尔巴(译师,曾赴印度学法)、米拉日巴(苦修瑜伽士,著名道歌作者)、达波拉杰(整合玛尔巴密法与阿底峡道次第)创立。其特点为支系繁多(有“四大八小”之说),重视实修(如那洛六法、大手印),多采用活佛转世制度。
主要支派有噶玛噶举: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噶玛巴世系),影响力大,与元、明、清朝廷均有联系;帕竹噶举:由帕木竹巴·多吉杰布创立,又有多个分支,也颇具影响。其朗氏家族**建立的帕竹政权(14-17世纪)曾取代萨迦派统治西藏;还有蔡巴噶举、拔绒噶举等。
“噶当派”,由阿底峡的弟子仲敦巴于1056年建热振寺创立。特点是重视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的修行次第,强调戒律和显教基础,学风严谨。是后弘期早期最具影响力的教派之一,为后来格鲁派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后来分为教典派(重经典学习)、教授派(重师长口授)、教诫派(重修行次第)。15世纪,其教义和寺院大部分被新兴的格鲁派吸收融合。
改派修行突出特征苦行传统。其祖师玛尔巴、米拉日巴以苦修闻名。标志寺院为楚布寺(噶玛噶举主寺)、丹萨替寺(帕竹噶举祖庭)。
其次,“觉囊派”的特点是以“他空见”为核心教义(认为事物本质“如来藏”是恒常实在的,空的是覆盖其上的虚妄分别),与主流藏传佛教的“自空见”(缘起性空)不同。因教义独特,在17世纪后被五世达赖视为异端而压制,主要在川青藏交界处流传。
还有“希解派”、“觉域派”等,由印度僧人帕当巴桑杰传入,注重苦行和断除我执,主要在民间流传,后逐渐融入其他教派或消失。
最后,就是“格鲁派”(黄教)亦称 “善规派”:起源于15世纪初,由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发起宗教改革创立。主要针对当时各派戒律松弛、显密脱节、追逐世俗权力等问题。
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发起传召大法会,并建甘丹寺,标志着格鲁派正式形成。随后建哲蚌寺、色拉寺(拉萨三大寺),扎什伦布寺(后藏)。
宗喀巴大师改革的核心其一是强调戒律、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建立严谨的学经制度(五部大论),强调显教是密教基础。其二,整顿僧伽:要求僧人独身、常住寺院、脱离农事。
格鲁派的教义为继承发扬阿底峡、仲敦巴的噶当派教法,融合各派精华,以龙树中观应成派见地为究竟。
格鲁派还建立了“活佛转世”制度。为解决领袖继承问题,采用并完善了达赖喇嘛(始于根敦珠巴,根敦嘉措被追认为二世)和班禅额尔德尼(始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两大活佛系统。
凭借严谨的学修体系和强大的组织能力,格鲁派迅速壮大。17世纪中叶,在蒙古固始汗的军事支持下,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从此,格鲁派成为西藏占统治地位的政教力量,延续至今。
格鲁派“三大寺”为甘丹寺(祖庭)、哲蚌寺、色拉寺(拉萨)。标志特征为黄色桃形僧帽,严格戒律(不娶妻、不饮酒)。
多种资料显示,宗教分化的主要社会原因有:一是地理隔绝:复兴运动在不同地区(多康、阿里、卫藏)独立进行;二是师承源流不同:不同的传承体系(如卢梅系、阿底峡-噶当系)开始形成;三是修行方式与侧重不同:有的重视戒律和显教(如早期噶当),有的更侧重密法实践(如仁钦桑布传承);四是本土化的深入:佛教更深地融入藏地社会文化,吸收苯教(萨满教)元素,形成独特的藏传佛教特质。
当代,藏传佛教的发展格局为格鲁派在西藏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尤其是噶玛噶举)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藏区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地继续流传,并拥有重要影响力。噶举派支系众多,分布广泛。觉囊派主要在川青藏交界地区局部流传。各派在流亡社区(如印度达兰萨拉)和全球范围内也有传播和发展。
总之,藏传佛教的形成、分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前弘期的统一奠基、朗达玛灭佛后的中断、后弘期在不同地域和师承下的多元化复兴,最终在11至15世纪间,由于教义诠释、修行方法、师承体系、组织制度以及与地方政治势力结合方式的差异,逐步形成了以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大派为主,辅以其他较小派别或已融入大派之中的丰富格局。这一过程深刻反映了佛教在西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本土化、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格鲁派在17世纪中叶后确立的统治地位,塑造了近现代藏传佛教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