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一杯奚,长照故人心
王淑琪
暮色漫过南阳城西的麒麟岗,晚风掠过新栽的柏树林,卷起满地细碎的光影。岗上那方“百里奚故里”的石碑,在夕阳里泛着温润的石色,像一杯被岁月泡了两千七百多年的茶,清苦里藏着绵长的回甘。当地人说,这岗原叫“百里奚岗”,后来传着传着,倒成了“麒麟”——许是后人觉得,这样一位扭转了秦国命运的贤士,该与瑞兽共享一方水土。
第一次听说百里奚的故事,是在中学课本里。寥寥数语,写他“举于市”,写他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那时只当是个遥远的典故,直到站在这麒麟岗上,听当地老人慢悠悠地讲起那些散落在史书中的细节,才忽然觉出,这个名字里藏着的,是一个人在乱世里最沉的坚守,也是一个时代最动人的相遇。
百里奚的前半生,是一部被命运反复磋磨的书。他生于春秋时期的虞国,自幼家贫,却偏偏爱读诗书,心怀天下。为了求学,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奔波,甚至一度靠乞讨为生。后来好不容易在虞国谋得一官半职,却遇上了昏庸的君主。晋献公假道伐虢时,他苦心劝谏,说“唇亡齿寒”,虞君却被晋国的财宝迷惑,执意应允。结果晋军灭虢之后,转头就灭了虞国,百里奚也成了俘虏。
这是他人生里的第一次重创。从一个心怀抱负的士人,沦为阶下囚,其中的落差,常人难以想象。可他没有消沉。后来晋献公把他当作陪嫁的奴隶,送给了秦国。走到半路,他趁人不备,偷偷逃了出来,一路向南,跑到了楚国。本想在楚国再谋出路,却又因为身份不明,被楚国人当作奸细抓了起来,派去放牛。
一个曾在朝堂上劝谏君主的人,如今却在楚地的田野里,日复一日地与牛为伴。换作旁人,或许早已心灰意冷,认命了。可百里奚不一样。他放牛时,把牛养得肥肥壮壮,连楚成王都听说了他的“养牛本事”,特意召见他。面对楚成王的询问,他没有抱怨自己的遭遇,反而从容地讲起养牛的道理:“按时喂食,让牛劳逸结合,牛自然就会强壮。治理百姓,其实也和养牛一样啊。
这话里藏着的,是他从未熄灭的理想。哪怕身处泥沼,他眼里看到的,依然是天下苍生;心里装着的,依然是治国之道。这种在困顿中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守,像暗夜里的一点星火,等着被人发现的那天。
而发现这颗星火的人,就是秦穆公。秦穆公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一心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听说了百里奚的遭遇,又从大臣公孙枝那里得知,这个被当作陪嫁奴隶的人,其实是个难得的贤才。为了不引起楚国的怀疑,秦穆公没有大张旗鼓地去要人,而是派人带着五张黑羊皮,去楚国“赎回”这个“逃跑的奴隶”。
五张黑羊皮,在当时不过是个普通奴隶的价格。楚国人见秦国如此“诚意”,便痛快地把百里奚交了出来。当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被当作“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带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出城迎接,为他解开枷锁,诚恳地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这是一场跨越了年龄、身份与国界的相遇。彼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过三四十岁的时代,七十岁早已是“古稀之年”。可秦穆公不在乎他的年龄,不在乎他曾是奴隶,只在乎他肚子里的学问,心里的韬略。而百里奚,也终于遇到了那个能懂他、信他、用他的君主。
两人一谈就是三天三夜。百里奚从天下大势讲到秦国的处境,从民生疾苦讲到军事战略。他说,秦国地处西陲,虽然不如中原各国繁华,却也远离中原的纷争,只要励精图治,安抚百姓,训练军队,就能一步步强大起来,最终称霸诸侯。秦穆公越听越激动,当即拜百里奚为上大夫,让他主持国政。
从此,百里奚的人生,才算真正“活”了过来。他没有辜负秦穆公的信任。在任期间,他推行仁政,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重视人才,举荐了蹇叔等一批贤能之士,组成了强大的治国团队;他整顿军队,制定了“东进中原,西霸戎狄”的战略,一步步帮秦国拓宽疆域,增强实力。
有一次,秦国遭遇大旱,粮食歉收。百里奚建议秦穆公向晋国借粮。当时晋国的君主是晋惠公,他曾受秦穆公的恩惠才得以即位,却一直对秦国心存戒备。大臣们都劝晋惠公拒绝,可晋惠公最终还是同意了。因为他知道,百里奚治理下的秦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弱小的西陲之国了,而百里奚的仁政,也让诸侯各国都对秦国有了敬畏之心。
而百里奚自己,却始终保持着清廉简朴的作风。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讲究排场,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裳,出门也从不乘车马。有一次,他的一个老朋友从虞国来投奔他,看到他这副模样,惊讶地问:“你如今已是秦国的上大夫,怎么还过得这么寒酸?”百里奚笑着说:“我之所以努力做官,就是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如果我自己先贪图享乐,那和当初的虞君有什么区别?”
他的儿子孟明视,后来也成为了秦国的名将,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可百里奚从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儿子谋取私利,而是让他从普通士兵做起,凭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往上走。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如今,站在麒麟岗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我仿佛能看到两千七百多年前,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秦国的朝堂上侃侃而谈,在田间地头与百姓亲切交谈,在军营里与士兵们共商军情。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乞讨为生的穷书生,到一个沦为奴隶的俘虏,再到一个辅佐君主称霸的上大夫,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却也充满了力量。
有人说,百里奚的成功,是因为遇到了秦穆公这样的“伯乐”。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不放弃”。在那个乱世里,有多少贤才因为遇不到明主而埋没一生?又有多少人因为一时的困顿而放弃了理想?而百里奚,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从未忘记自己的抱负。他就像一颗被尘土掩埋的珍珠,哪怕蒙尘多年,只要遇到一点光,就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秦穆公与百里奚的相遇,是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秦穆公的知人善任、求贤若渴,百里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共同谱写了秦国崛起的篇章。这种君臣之间的信任与默契,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如今,“百里奚杯”的设立,或许就是为了纪念这段佳话,传承这种精神。它不仅仅是一个奖项,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对贤才的尊重,对理想的坚守,对初心的不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百里奚这样的人——在困境中不放弃,在顺境中不骄傲,始终心怀天下,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我们也依然需要秦穆公这样的“伯乐”——能够慧眼识珠,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
暮色渐渐浓了,麒麟岗上的风也更凉了。石碑上的字迹在夜色里变得模糊,可百里奚的故事,却像一杯醇厚的酒,在心里越品越有味道。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意义吧——那些曾经在岁月里闪耀过的人,那些曾经感动过时代的故事,会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
青史如鉴,故人心如灯。百里奚的故事,就像一杯永远不会冷却的茶,在时光的长河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百里奚杯”,则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美好的期许——愿我们都能如百里奚般坚守初心,如秦穆公般知人善任,在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指导老师:刘志永)
作者简介:王淑琪,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9岁,爱好看书,打羽毛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