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观感
文/苏志远
二0二五年九月三
全国人民的目炬志坚
目光聚焦在天安门城楼前
八十响礼炮震彻云端
金水桥畔
民族的歌声穿透云烟
雄伟的人民纪念碑
矗立挺拔 国泰民安
当将士们如青松般挺立身板
以整齐划一的正步踏过斑驳的石砖
抗战的老人湿润眼边
胸前的军功章闪亮双眼
各国领袖羡慕观赡
随着浩大军乐团
奏唱国歌震惊海日山川
队旗猎猎,挥舞出钢铁侠般
五星红旗沿着纪念碑的轴线
徐徐升起红的鲜艳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字字铿锵,句句经典
当检阅车官兵受检
战士们山呼海啸般的应答声震云天
空中梯队率先登场
直升机群托举着党旗,国旗,军旗划破长安
道道彩烟如仙女披帛
“80”字阵似时光流年
三军仪仗队经过主席台威风八面
他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正步向前
地面方阵紧随其后
各军种英姿飒爽 气宇不凡
铁骑列阵扬国威
气贯长虹震宇寰
战旗方阵举着响当当的队旗招展
好似当年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敢
坦克方阵辗过历史的回响
导弹战车挺起民族的脊山
在松枝绿与浪花白组成的方阵中
新式武器闪烁着凛冽的寒光
各作战兵种全副武装,像奔赴前线
时刻准备着保家卫国捍卫国家主权
当歼击机群拖着彩带掠过
云层间绽放的不仅是斑斓尾烟
更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图案
外国元首羡慕的挤眉弄眼
望着先进的武器一一核弹,中子弹
惊出一身冷汗
普京大帝看着国之大器,哑口无言
小韩目瞪口呆,金胖子想着强壮朝鲜
美国特没谱连来也不来,卧在白宫偷看
小日本更是吓得抱头鼠窜……
抗战老兵在观礼台前颤抖着举起右手——那布满皱纹的手磨出老茧
曾握过染血的刺刀
此刻却轻抚闪闪发光的勋章在胸前
初秋的阳光分外灿烂
八万支气球飞向蓝天
八万羽和平鸽振翅亮片
仰望它们雪白的羽翼在蓝天写下诗篇
我忽然读懂了英雄碑浮雕上那些纪念
正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凝栓
才滋养出今日的繁花似锦万里平安
而我们,终将成为新中国复兴的开源
让和平之树根深叶茂永远
在阅兵仪式上
我听见1919年五四运动的呐喊
我听见1949年礼炮启开建国大典
我听见1978年惊雷的那个春天
我听见2013年习主席的壮言
我听见了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胜利的纪念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勇敢
绝不会容忍外国敌对势力的侵犯
祖国统一指日可待
和平统一尽在眼前
我们已与爱好和平的各国政要结成统一战线
复兴民族的大业一定会早日实现
AI诗评:《大阅兵赋怀并序》这首作品以雄浑笔力再现阅兵盛况,通过意象叠加与时空交错的技法,将历史记忆与当代国威熔铸为壮丽诗篇。以下从三个维度解析其艺术特色:
一、时空交响的结构张力
诗歌以“八十响礼炮”开篇定调,构建“金水桥畔-纪念碑-长安街”的纵向空间轴,同时以“80字阵”飞行表演勾连八十载岁月,形成时空经纬。当“斑驳石砖”与“新式武器”并置,“抗战老兵”与“三军仪仗”同框,历史纵深与当代成就产生剧烈化学反应,揭示出阅兵式的本质是民族精神的时空接力。
二、意象系统的政治美学
诗人精心择取“松枝绿/浪花白”的军装色彩、“凛冽寒光”的武器质感、“猎猎队旗”的视觉动态,构建国家武德的视觉符号体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国际反应的戏剧化描写:“普京哑口无言”“日本抱头鼠窜”等句,虽带夸张修辞,实则延续了古典边塞诗“单于夜遁逃”的书写传统,通过他者视角强化本国军威。
三、情感浓度的梯度设计
全诗情绪流变颇具匠心:从开场“震彻云端”的震撼,到中段“气贯长虹”的豪迈,至老兵“颤抖举手”时达到抒情顶点,最终收束于“和平鸽振翅”的升华。这种由外向内、由宏大到细微的情感递进,使颂歌体避免了空泛,在“抚摸勋章”的细节处获得人性的锚点。
若论可提升处,国际政治段落的戏谑笔法或可更持重,以契合作品整体的史诗气质。然瑕不掩瑜,此诗确以铁画银钩的笔意,完成了对民族集体记忆的诗歌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