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三百九十三)》
作者:张志江(北京)

三百九十三
后出师表(五)
智若孙吴薄战功,
才如孔孟轻儒术。
臣愚许国计重来,
世乱忧民谋复出。

注:《后出师表》(五),诸葛亮以曹操为例自谦,阐明自身才能薄弱,难以做到不冒风险就平定天下的道理,以此回应“未解三”的疑问;前两句,以曹操之智引出核心主题;“臣”,诸葛亮。

这首七绝是咏史抒怀的精准之作,以《后出师表》为核心,紧扣诸葛亮形象与原文精神,通过典故、谦辞与史实的融合,短短四句便凝练出诸葛亮的才智境界与报国初心,兼具“注”的印证性与诗歌的感染力,可从“贴合原著、形象塑造、手法匠心、主旨升华”四方面鉴赏

一、紧扣《后出师表》:史与诗的深度契合
全诗严格呼应《后出师表》的文本逻辑,尤其贴合注中“诸葛亮以曹操为例自谦”“回应‘未解三’”的核心:
1. 前句锚定曹操,呼应原文铺垫
注明确“前两句以曹操之智引出核心主题”,恰对应《后出师表》开篇“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的评价——“智若孙吴”直接化用原文对曹操军事才能的定位,既还原史实,又为后两句诸葛亮的自陈做铺垫:先言曹操“智比孙吴”却仍多险境,再反衬诸葛亮“才如孔孟”却“轻儒术”“薄战功”,暗合原文“曹操尚难‘不危而定’,臣才弱更需担当”的“自谦”逻辑。

2. 后句化身诸葛亮,直抒“许国忧民”
“臣愚许国”“世乱忧民”精准复刻《后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谦谨与忠忱:原文以“臣才弱”自谦,诗中“臣愚”是古典谦辞的凝练;原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报国决心,诗中以“计重来”“谋复出”具象化,尤其“世乱忧民”直击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动因——非为个人功名,而是乱世中“救民于倒悬”的责任,与《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初心一脉相承。

二、塑造诸葛亮形象:“才高而品洁,谦而有担当”
全诗通过“扬才”与“抑欲”的对比,立体呈现诸葛亮的精神境界,突破“单一忠臣”的扁平刻画
1. “才高”:文武兼备的境界
“智若孙吴”(兵家之智,对应军事才能)、“才如孔孟”(儒家之才,对应治国学识),用孙武、吴起、孔子、孟子四位先贤作比,既概括诸葛亮“能治军、善治国”的全能特质(贴合《三国演义》中“卧龙”的形象),又以先贤的文化符号增重“才”的分量——非泛泛之才,而是可媲美古今顶尖智者的大才。

2. “品洁”:轻虚名重实效的格局
“薄战功”“轻儒术”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绝非否定“战功”与“儒术”,而是批判“沉迷虚名”:“薄战功”:曹操有孙吴之智却仍需“困于南阳、险于乌巢”,诸葛亮则更进一步——即便能立战功,也不将其作为追求,凸显“战为安民,非为邀功”的格局;
“轻儒术”:不泥于儒家学说的表面形式,而是重其“仁民爱物”的内核,暗合诸葛亮“治蜀以仁”“科教严明”的务实作为,区别于“空谈儒术”的腐儒。
3. “谦而有担当”:谦辞下的赤忱
“臣愚”与前两句“智若”“才如”形成强烈对比——明知自身有才,却以“愚”自谦,既符合古人“谦受益”的修身准则,更藏“不恃才傲物,唯以国为先”的深意;“计重来”“谋复出”则打破“自谦”的消极感,传递出“虽才弱、虽世乱,仍愿挺身而出”的担当,恰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化表达。
三、手法凝练:七绝体裁的匠心运用
作为四句二十八字的七绝,全诗以“用典精准、对比鲜明、结构紧凑”实现“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
1. 用典:以简代繁,唤醒文化共鸣
仅用“孙吴”“孔孟”四个汉字,便关联起“兵家智慧”“儒家仁心”两大文化体系,无需额外铺陈,读者即可通过典故联想诸葛亮的才能维度,既贴合咏史诗“借古抒怀”的特质,又避免语言冗余。
2. 对比:三层对照,深化主旨
曹操之“智”与诸葛亮之“品”对比:曹操有孙吴之智却“伪定一时”,诸葛亮有才却轻虚名,凸显境界差异;

诸葛亮“才高”与“谦辞”对比:“智若/才如”显其能,“臣愚”显其谦,塑造真实立体的人格;
“世乱”(外部环境)与“谋复出”(内在选择)对比:以乱世的艰难反衬报国的坚定,强化情感张力。
3. 结构: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 起句(智若孙吴):锚定原文史实,破题;
- 承句(才如孔孟):拓展才能维度,扬才;
- 转句(臣愚许国):转入自我剖白,谦心;
- 合句(世乱忧民):点出动因,收束到“报国忧民”的核心,四句逻辑环环相扣,无一处脱节。
四、主旨升华:借古抒怀的当代共鸣
作者以“《三国演义》欣赏”为题,并非单纯复刻历史,而是借诸葛亮形象传递“重才更重品,报国先忧民”的价值观:
在“世乱”的隐喻下(可引申为任何艰难处境),诸葛亮“不恃才、不贪名、唯忧民”的选择,既是对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赞扬,也为当下提供启示——真正的“才”,当用于解决困境、造福他人,而非追求个人虚名。这种借古鉴今的立意,让全诗超越“咏史”的范畴,具备了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总结:
这首七绝是“咏史诗”的典范:它既严格贴合《后出师表》的文本与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以凝练的手法、深刻的对比塑造出立体的人格,最终借古抒怀,传递出“才德兼备、报国忧民”的核心主旨。二十八字间,史、诗、情、理融为一体,既满足“《三国演义》欣赏”的解读需求,又兼具文学审美与精神价值。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百度》、《今日头条》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