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22时,日本宣布投降。
今年的8月15日22时,位于北京西城区的莲花河水在华灯照耀下,向南缓缓流淌。范国盈老师正在书画工作室挥毫泼墨。画墙上,数张水墨牡丹并排挂陈,如峥嵘的烽火台,守护着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共同记忆。

一、以花为镜 映照民族气节
范国盈老师是花鸟画画家,尤喜写意牡丹。六幅抗战题材的画作皆以牡丹为主体,却各呈风骨:

图 1《国花献英雄》(180*98cm)
第一幅《国花献英雄》。紫红花冠如炬,枝干倔强伸展;背景是一册巨大的图书。“ 论持久战"的书名,格外醒目,仿佛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溶入牡丹的根脉;
第二幅《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粉红色的牡丹顶风冒雨,顽强怒放;背景是《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狂风暴雨,战火纷飞,这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第三幅《怒吼的黄土地》。硕大的姚黄牡丹花昂首绽放;一盘年代沧桑的电影胶带上,写着“地道战”三个大字。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阡陌纵横的地道令日寇闻风丧胆。
第四幅《光辉照儿永向前》。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盛开的大红色牡丹弓腰附身,呵护着待放的蕾苞;铁路专用号志灯射出的光芒划破夜空,好像为牡丹花蕾指明方向。这不就是《红灯记》中祖孙三代人与日寇斗智斗勇、前仆后继的剪影吗?

图 2《怒吼的黄土地》(138*69cm)
第五幅《战歌嘹亮》。数朵翠绿的牡丹挺着身姿,迎风绽放;背景是淡红色的《大刀进行曲》曲谱。仿佛把我们带入到大刀队与日寇肉搏的“喜峰口之战”。
第六幅《黄河在咆哮》。14朵蓝紫色牡丹临风昂首,代表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奔腾咆哮的母亲河——黄河曲折向前,就好像亿万中华儿女“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大合唱。
范国盈老师说:“人们都说牡丹柔美富贵。但我笔下的牡丹‘姓刚名韧’: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二、以史为脉 书写叙事长卷

图 3《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180*98cm)
十四年受辱,山河破碎,十四年抗战,浴火重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烽火首燃;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奋起,血筑长城;1945年,终于赢得胜利,换得山河无恙。这是中华民族的泣血史、抗争史、翻身史。
范国盈老师以敏锐的视角、独特的形式、精准的选题和传统的技法,把这段历史以国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光辉照儿永向前》和《怒吼的黄土地》再现了抗战初期东北各路抗日武装、地下共产党员(铁路工人)和29军将士顽强反抗、英勇阻击日本侵略者的典型战例。
全民抗战阶段,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诞生,为整个抗战指明方向。范国盈老师以六尺整纸创作《国花献英雄》,重点突出了《论持久战》的战略地位,也为系统创作起到了通领作用;在具体战争手段上,范国盈老师则以《怒吼的荒土地》表现电影《地道战》,实则是写阵地战、运动战的灵活性;1939年,全民抗战氛围空前高涨,日寇的战略攻势遭到遏制,范国盈老师又创作了《黄河在咆哮》,就好像是“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大合唱。
与14年抗战史相比较,范国盈老师“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系列牡丹水墨画作品不算多,但把握住了抗日战争的时间节点,文化作品的聚焦亮点,基本上构成了一部简要的抗战史诗。
三、以文为尺 标注作品高度

图 4《黄河在咆哮》(180*98cm)
以花鸟画创作抗战题材作品,很有难度,历史上也很鲜见。范国盈老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每幅画作又突出表现一部文艺作品,使作品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这就使得创作难上加难。
为了完成这套系列作品,范国盈老师查阅大量抗战资料,筛选和比对抗战文艺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反复推敲历史事件、文艺作品与牡丹颜色、用笔技巧的关系。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指导全民抗战的纲领性文件。他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倾向,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并准确地预测这场战争将历经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并重点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范国盈老师以《论持久战》之书作背景,以火红的颜色点厾出14朵牡丹,寓意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把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到关内。整个东北沦为没有政府武装的“真空”。但是,各种民间武装力量揭竿而起。于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唱响全国,“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就像慷慨激昂的冲锋号。这首歌曲东北人民在唱,江南人民也在唱;共产党的军队唱着这首歌,在华北平原与鬼子打游击,国民党的军队唱的这首歌,在大上海与日寇打巷战。正是这首歌,鼓舞着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正是这首歌,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所以范国盈老师以这首歌为背景,用六尺整张宣纸,浓墨重彩地创作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同理,《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红灯记》和《地道战》,这些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歌曲、戏剧和电影,确定了范国盈老师《黄河在咆哮》、《战歌嘹亮》、《光辉照儿永向前》和《怒吼的荒土地》的创作源泉和作品高度。
四、以情为火 照亮创作历程

图 5《战歌嘹亮》(138*69cm)
范国盈年近七旬,抗战胜利时,他尚未出生,但父亲曾是抗日先锋队队员、八路军战士;母亲为前线将士做过衣,送过饭。
“儿时,我唱着《红灯记》、看着《地道战》长大”;
“小学时期学习《纪念白求恩》,老师就带领我们徒步10余里,去参观‘时村战斗遗址’和白求恩用过的‘手术台’”;
“在警察的岗位上,我也组织同事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
“退休后,我又带着子孙到北京卢沟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听着范国盈老师的介绍,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诚挚热爱;可以感受到他对老一辈浴血抗战的崇高敬意;可以感受到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这种正义的情感形成了他创作这套系列作品的真正动力和动机。
创作初期,他沿用过去画牡丹的习惯笔法、墨法,画出的牡丹脂粉气较浓,枝干走向也软弱无力。他想,牡丹是国花,必须写出传承英烈之志、砥砺于民族气节的精气神。于是,他不顾新冠后遗症带来的苦恼。每天坚持早晨5点起床练习用笔、用墨和用色。为了强化枝干的挺拔,他借鉴山水画的皴法,并自己命名为“牡丹斧劈皴”。为了画好一幅作品,经常是几异其稿。
所以,这批画作不单单是用笔墨写出的,而是融入了他对中华民族的崇敬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憎恶。
五、以画传薪 寄语华夏后人

图 6《光辉照儿永向前》(138*69cm)
细看该系列画作,我们会被其占位之高、立意之新、构图之巧和技术之精所深深折服。但范国盈老师却另有所期:“牡丹者,国色也;烽火者,国魂也。花可谢,但色不可变,魂不可灭。愿我之后,有人再以新花、新火、新墨,续写山河无恙。”
在《光辉照儿永向前》中,背景乌云压顶、雨骤风狂;盛开的牡丹花弯下腰呵护花蕾;一盏红灯为稚嫩的花蕾照亮前途;用《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词作题目。范国盈老师的用意是教育后来人铭记先辈牺牲,传承“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精神血脉。该画不愧为弘扬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的不朽力作。
是啊!近几年,范国盈老师不仅努力创作精品,还致力于培养后来人。他经常出入大学、中学和小学的课堂,讲述和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今年,他的孙子孙女都参加了北京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书画展。
9月3日前后,全国的形式多样纪念活动如火如荼。范国盈老师“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系列牡丹水墨画,虽然没有宏大的场面,但那遒劲刚毅的枝干就像巍峨的长城,挺起民族的脊梁;那透明轻颤的花瓣就如永不熄灭的烽火......
艺术家艺术简介
范国盈,北汉草堂主人,原籍:河北任丘,户籍:北京西城。
荣宝斋画院郭石夫花鸟画工作室画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河北公安美协首届主席,现届荣誉主席;
河北公安书协首届副主席,现届荣誉主席;
国家高级书法师;
国家高级美术师;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全国公安书画网艺术总监;
中国警事警官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