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和唯物:写在毛泽东49年祭日之际
昨日为毛泽东主席49年祭日,读其长沙师范一中就学时所写《心之力》文章,甚有感慨。
文章开首即为:"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
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
文章痛斥和列举了当时中国的黑暗与落后,立志改造中国。结尾说:"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
按此文逻辑,仍是古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思路,特别是开首,更是引用了儒家心学大家王阳明的观奌,其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
其后,毛氏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中国实际出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之道路。
谈起唯心与唯物,实乃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以物质为世界本原,物质创造和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以意识为世界本原,意识创造和决定物质。或者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二者所论述的是物质和意识在宇亩演化中的先后次序和作用问题。
唯心主义又分两种:
一种是以神秘的宇宙精神作为世界本原,由它演化出宇宙万物及世界轶序。我们叫客观唯心主义。佛教,就持有这种观奌。
佛教将世界归之于"空”。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叫"色相",而各种色相则是短暂的,虚幻的,即《金刚经》中所说"泡影",所以空才是世界本质,空蕴于色相之中,所以《心经》中说,"色不离空,空不离色"。既然色相是"泡影",所以就要破除对各种色相的"执",才能认识到"空”,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听了这句话而觉悟的。悟了就有了智慧,罗汉、菩萨、佛,就是觉悟到不同层次的智者,佛是终极智者。
觉悟后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子呢,是一种"空明"状态。用《心经》的话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物和自我的区别都消失了。用《金刚经》的话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教的"众生平等",就同这有关。
虽然世界的本质是空,但要觉悟,却离不开心的作用。所以在佛教中,心是非常重要的。有心,才能产生各种念头。觉悟后的"空"的状态,即"无心"状态,也叫"清净心”,即《心经》所说空明状态的心。
要达到这种状态是极不容易的,心易受红尘粘染,觉悟,最好出家修行,当从内心中体验上述状态,即开悟了。持斋、念经、坐禅、行善、等等,就是途径。所以禅宗北支神秀大师说,"身为菩萨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但是,慧能大师却不同意神秀的说法,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说人心本是清净的(具有佛性),可以顿悟,那么立时成佛(认识自己本来面目),所谓"即心即佛”。这就把心的作用提高到一个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第二个分支,以"心"作为世界本原,世界统一于心,我们称为主观唯心主义。
下来我们看唯物主义。根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分。机械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只能是对物质的被动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辨证唯物主义则不然,认为意识(心)虽然决定于物质,反过来又反作用于物质,即具有认识和改变物质状态的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前者是唯物论,后者是辩证法。
人们理解的唯物论,其实是机械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所讲唯物论,其实同中国道家哲学非常类似。
《道德经》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有心的,可以认识物。地、天都是物,道是蕴含在其中的规则,而这种规则又受制于决定"道"的宇宙本身。
《道德经》还有一句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道,二即阴阳,三是天、地、人。将这句话同上句话联系起来。人(心)能认识物,但又要顺应物(自然为其最终状态),这不是辨证唯物主义是什么?
当然,《道德经》不仅论"道”,还要论"德",即统治者治世的素质和方法。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总之一句话,要顺应道,不要多事,给老百姓找事。一句话,"清净无为"。当然,根据老子的说法,"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干,而是顺应于道,"为"得巧妙。
打个比方,两人打架,相持不下。你不要帮一个,打一个,而是顺力一拔,四两拔千斤,把二人分开。
可以说,道家的无为治世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有为”,是"有为"的理想状态,迄今无人达到。
那么,传统三大家的"儒"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总体是唯心论,但它有一个发展过程。战国儒、汉儒、宋儒都不太一样。
儒家学说起源于周公学说。周代的治国思想是,天是有意志的,王是天子,代表天统治百姓,所以须有"德",失德,老天就要换人了。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孔子从先圣周公的观奌出发,认为要以德治国,统治者和百姓一样要有"仁"爱之人,要通过"礼制"维持秩序。从这些观奌出发,孔子反对战争,反对乱世。
孔子注重教育,教化人心,培育讲仁、讲礼的有德之人,即理想人格的培育。人心都好了,世道也就好了,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这叫"有为",改造人生甚至社会,其中心是第一位,这是主观唯心主义。但是对人心的教化抵不住来自现实物质世界人的贪欲,效果有限。
到了孔子的继承人孟子和荀子这里,一个主张"人性善",所以要教化德治,一个主张"人性恶",教化之外,需加刑罚。这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到了汉儒董仲舒这里,一方面要天子"独尊儒术",把天子推到至尊地位,又要制约天子,于是把上天又推了出来。用天和鬼神之说制约天子。董仲殊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天,是周公的有意志的天,而不是道家所讲的"天"了。
宋儒分为两派,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前老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后者主张"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儒学分别演化成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个分支。
明代王阳明进一步吸收中国禅宗的观奌,把心学发展到极奌,主张"心外无物","破心中贼",作圣人。
自汉代以后,儒家一直占统治地位,而佛是出家修行之法,道也沦为宗教修行,追求长生成仙之法。所以后人对儒、道、佛三家的说法是:儒修身,作圣;道养生,成仙;佛养心,成佛。
下来我们又回到了青年毛泽东。可以看出,他的主张主流就是儒家,特别是心学。主张修身,改造人心,改造社会。他报考师范,要作导师,教化人心。后来他创立毛泽东思想,教育全党和全国之人,他不仅是共产党的教师爷,也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最大的教师爷,所以网上很多人还尊称他为"教员"。同时他母亲崇佛,他接受了佛家"平等、慈悲"的观奌,以天下人为念,藏民很多把他当作文殊菩萨的化身。而文殊是大智菩萨。
毛泽东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知道单靠教化人心是不足的。于是注重物质力量,他取了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阶级斗争”的观奌和法宝,一方面教育全党作先锋队,一方面通过物质利益发动群众,把中国传统文化心的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物的力量结合起来,将改造人心和改造社会、世界结合起来,扩大了改造力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然而,在他的晚年,他过分强调人(心)的力量,于是先后有了大跃进和文革。"兴无批资一闪念",足可说明问题了。大公无私的精神要求同老百姓追求过好日子的眼前要求形成了矛盾,这是他晚年悲剧的根源。他的晚年思想有了非马克思主义的成份。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如果用中国传统语言来描述,就是"心物一元"的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承认物质的最终决定作用,一方面承认心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滞后或者落后于物质,但物质决定了这种能动性的范围,超出此范围即会出问题。可谓理想引领现实,但无法严重背离现实。而将二者统一在一起的,是实践。在实践中一方面心引导物,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受制于物。就好比驾马,马快慢可以由驾者主导,但太快,一定翻车。
从现实情况看,追求物质享受和科技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一味唯物,必导致物欲横流。由此讲修身、养生,养心,对于教化世俗人心,使社会和谐,是必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以外,儒道佛对于世俗社会,还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