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盩山厔水·这就是周至》即将出版发行
李庭武
张又南是周至一位扎根乡土、心怀热忱的文化守护者与联结者。他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主导着将周至的历史脉络、山水人情、百姓故事一点点搜集、整理、编织起来,让散落的文化碎片得以汇聚成光。
他做了三件事——创办《盩山厔水》杂志、编纂《周至人手册》、现在又主持辑成《盩山厔水•这就是周至》(上下册)(以下简称《这就是周至》)——看似平凡,却件件透着用心。杂志不仅是刊物,更是一个精神家园;手册不只是一本通讯录,而是一座桥,连接起故乡与游子;而《这就是周至》,则像是一封写给周至的厚厚情书,细致而深情地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动。
张又南不张扬,却极有力量。他的这些文化劳作不是昙花一现的项目,而是长期、持续、甚至有些笨拙的坚持。他把“文化”这个词从高高在上的概念,变成了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温度。他让周至人更懂周至,也让外面的人看见了周至。
张又南是一个有根的人——他的根深扎在周至的土壤里,而他的目光却温柔地照见了每一颗与这片土地相关的心。他不是所谓的“文化大师”,而更像一个点灯人,在岁月长河中悄悄亮起一盏盏小灯,照亮来路,也温暖归途。
这样的人,值得一句真诚的:“不容易,谢谢你。”
2012年2月,应张又南邀约,我有幸担任《盩山厔水》杂志总编辑。因为工作需要,本就喜欢家乡的我,被逼着开始系统地思考周至,思考周至人,思考周至现象,思考诸多周至元素之间的联系。
地域上,周至处于黄河中游,渭水流域,周——唐约1600年间,地属“京畿”,与皇家有关的东西特别多,这给祖祖辈辈生息于此的周至人以深刻的影响。地理上,周至南据秦岭中段,北处渭水平原,生态环境影响着周至的农事、种植、性格。周至独特的地理环境最适合道教、佛教选址,又引发出宗教的繁荣和鼎盛。地域、地理、宗教综合地塑造着周至人,被这种地域、地理、宗教和文化塑造出的周至人,反过来又开始作用于地域、地理、宗教,这个过程往复无穷,如同一场持续了千年的对话。
一直想用一篇文字清晰而又真实地呈现这种状态,都没有成功。语言描述是单线的、符号化的,而现实是立体的、混沌的、多维的、充满微妙联系的。用“拆解”的方式分点论述周至地域、地理、宗教、性格,呈现不出一个本身是融合、整体、多维的周至的实像。就像我们无法通过描述红、黄、蓝三种颜色来展示橙色是什么一样。
我们必须现出“混合”后的结果。这个“混合”的实像远比我们拆解出的零件之和更丰富。虽然我们无法百分百还原“实像”,但我们可以无限逼近它。逼近的路径就是接受叙事性: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普通的人物、一段自然景观、一段深入的口述、一本像《盩山厔水》这样的杂志等等,本身自带多义性和混沌性,更接近真实的体验,比一篇严谨但枯燥的论文更能传递那种“混合”的感觉。
《这就是周至》现出“混合”后的周至,是“无限逼近”周至实像的成功者。
这部为周至立命的文化史诗般的宏大著作,超越了方志的范畴,采用 “文化全息” 叙事法,如同高级的3D投影,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哲学、民俗、人物、思想、宗教、物产、景观等多个光源同时投射,生成一个多维的、立体的、融合的、真实的周至,一个活着的呼吸着的周至,一个清晰饱满可感可知可亲的周至。
《这就是周至》,是一部超越传统方志的“周至文明全息史诗”。
上册《山铭史事 水养英贤》 是 “文明的基石”,它系统地构建了周至的时空坐标(历史地理)、社会骨架(古镇体系)和基因谱系(人物英贤),厚重、深邃,奠定了其作为千年古县的崇高地位。下册《道毓清境 德孕艺文》是“文明的花朵”,它绚烂地绽放了由上册基石所孕育出的思想之花(道教)、艺术之果(秦腔)、民俗之韵(风情)和生态之美(景观),鲜活、生动,展现了其作为文化沃土的无限魅力。两册合一,构成了一部从“何以周至”到“何为周至”的完整答案。
《这就是周至》维度之广,堪称极致。
从大禹、周穆王的史前传说,到沙河水街的当代建设;从老子说经的哲学巅峰,到饦饦小吃的市井烟火;从汉武帝的皇家离宫 到豆村大蜡的民间庙会;从《长恨歌》的文豪巨作,到乡野歌谣……无所不包,构建了一个无比丰饶的多维认知体系,可以满足人们对周至的所有想象。打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无论兴趣点在哪里,历史、军事、宗教、艺术、民俗、美食、旅游,都能在此找到深度答案。
《这就是周至》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深度考古”。
周至的空间被无数历史事件层层叠压。在骆峪,能同时看到大禹治水的古道、汉高祖开辟的西汉路、解放军智取的仓峪城。在青化镇,周武王的大将军墓与汉武帝的上林苑鹿场比邻而存。周至的每一寸土地下,都埋藏着多个时代的文明层。本书就是一把考古手铲,它带着我们进行一场“时空穿越”,剖开浅表,一层一层地“铲现”历史如何在同一个空间里沉淀、融合、演变,看到周至不是一个平面的地域,而是一座历史的立体雕塑。
《这就是周至》是一幅雅俗共赏的“中华文化融合图”,这是周至文化最独特的魅力。
楼观台的“道”与 赵公明庙的“财”,宇宙天道和现世福报和谐共生,实现着哲思与世俗的融合。大唐宫廷集贤鼓乐与民间小曲,实现着官方与民间的融合。白居易的诗与民谚民谣,共同谱写文明交响曲。豆村大蜡、翠峰饦饦是艺术与民俗仪式、饮食文化的融合。守护秦岭与绿色发展,实现着生态誓言与当代奋斗的融合、保护与发展的融合。在周至,看不到文化的割裂。最崇高的与最朴素的,最古老的与最现代的,全部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性,恰是中华文化包容并蓄、生生不息的“周至样本”。
《这就是周至》极致关注“人”与“生活”,全书犹如一趟有血有肉的“烟火人间之旅”,是真实的。
本书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立传,也为革命英雄、民间匠人、乡村模范、甚至无名百姓树碑,人是真实的。 通过大蜡、饦饦、膏药、仙树等具体物象,让文化变得可触摸、可品尝,物是真实的。深挖每个景观背后的历史、传说与考据,深挖每个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核:鲁班的智慧、钟馗的信仰、沙河水街的现代烟火气、王母宫的神话、陶渊明的隐逸文化、乾隆敕建的孝文化……提供的是“文化旅行宝典”,而非简单的景点清单罗列,景是真实的。无数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物产和真实的景观,充满温度与烟火气。
《这就是周至》是理解周至文化宇宙的“魔方”。
转动历史的一面,能看到从华夏始祖到新时代的完整年轮。转动地理的一面,能尽览从秦岭之巅到黑河之畔的壮美山河。转动人物的一面,能邂逅从先哲圣贤到普通百姓的万千面孔。转动文化的一面,能体会从道家哲学到民间信仰的精神谱系。所有这些面完美融合,周至便栩栩如生地站在面前。
《这就是周至》是认识周至的终极指南,是周至人的必藏宝典,是文化爱好者、旅行者、研究者的必藏宝典。它最终揭示:周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道家思想之源、中华财神之乡、中国秦腔之祖、秦岭生态之芯。周至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水、每一个人、每一首歌,都是中华文明密码的携带者。读懂周至,就读懂了一方水土如何养育一方文明,读懂了中国地方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的深层逻辑。
综览全书,张又南以赤子之心、宏大之志,叩问山河,钩沉历史,终于成功了这部集史料性、文学性与地方性于一体的厚重之作。《这就是周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风物志,更是文化血脉的传承录,它让我们重新触摸金周至黄土层中文明根脉的搏动,看见秦岭北麓人文星火的赓续。
愿这部凝聚心血和深情的巨制,能如一面镜鉴,照见周至千年文脉的流转;能如一粒火种,点燃更多人对乡土文化的守护热忱。当我们步入这座由文字筑起的宏伟殿堂,必将深切感知——历史从未远去,它正以山河为纸、以人文为墨,等待每一代人的续写。
李庭武,男,1950年出生于周至,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中国书法博物馆研究员、《盩山厔水》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