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当诗歌失去体温
——AI写作时代的冷思考
作者:沈志荣 - 杭州
近日,某市级作协副主席署名发表的组诗被指疑为AI生成,引发文学界广泛争议。诗中虽辞藻华丽、意象奇崛——“裂纹”与“掌纹”齐飞,“染色体”共“堰塞湖”一色,却透出一股难以忽视的机械感与温度缺失。这不仅是技术伦理问题,更照见了当代写作者在新技术浪潮中的集体迷茫。
必须承认,AI作为工具确有其价值。它能够快速生成大量意象组合,突破人类常规思维边界,甚至提供灵感火花。人机协同创作本可以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一种探索——如同画家用数码板绘稿,音乐人用软件编曲,关键仍在于创作者的主体性把控。真正优秀的文学创作,终需扎根于个体的生命体验、情感浓度与哲学思考。若仅满足于堆砌华丽辞藻、拼贴玄虚意象,则无异于文学意义上的“买椟还珠”。
然而,该组诗暴露的问题恰恰在于:其对AI的运用停留于表面嫁接,缺乏深度消化与情感再塑。诸如“蚯蚓在裂缝中重组染色体”“白鹤叼走最后一株月光”等句,虽看似奇崛,却难掩意象之间的断裂感与情感空洞。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文学组织的引领者,如此轻率地将明显带有机器特征、缺乏文学体温的文本公之于众,不仅是对读者的不尊重,更是对文学本体的轻慢。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技术洪流不可逆,人机协同创作必将成为未来文学创作的一种常态。但越是如此,我们越需重申文学的本源——它应是人对世界的深刻感知,是情感的凝结、思想的结晶,是语言的艺术与生命的回响。AI可以模仿修辞,却难以替代诗人真正的心跳;可以生成意象,却无法复制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写作的真正挑战,从来不只是写出惊世之句,更是要写出有血有肉、直击人心的作品。在这个AI可以轻松生产“惊艳”段落的时代,真诚或许才是诗人最锋利的笔尖、最珍贵的品质。人机协同的未来写作,不应是技术对文学的征服,而应成为人类借助技术拓宽表达边的新征程——但这条路,必须由人的灵魂领航。
2025年9月10日


作者简介:
沈志荣,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1971年发表处女作:诗歌《烧窑工》《红梅赞》,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1000余篇作品计500余万字,已出版文学作品专著10部。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9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