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吧,台湾
作者:高德臣 朗诵:陆 洋
浅浅的海湾,
装满了你的乡愁;
浅浅的海湾,
隔不断我们的思念。
阿里山、武夷山,
是一块石头生出的两个角,
钻出了海峡两边。
九曲溪是血脉,
滋养着大山,
滋养着姑娘,滋养着壮汉。
日月潭眺望净月潭,
是一双龙眼,
洞观着昨日和明天。
中山博物院的藏宝,
是一群迷路的孩子,
误上了贼船。
夺目的光辉,照亮了浅湾。
你的天气很暖,
有一百多个温泉,滋润着山川。
你的土地很甜,
到处是一望无际甘蔗林,
化作乳汁,哺育着可爱的家园。
你的水果很鲜,
凤梨、芭乐、莲雾、红香蕉,
诱惑迷眼,让人张口垂涎。
你的花园很美,
蝴蝶结队成群在空中盘旋。
你几经辗转,
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可国贼趁战乱,把你拐走,
让骨肉离散。
老兵,
一抔故乡的土,当茶饮尽;
两行思乡的泪,至死未干。
众望所归啊,阖家团圆。
数典忘祖的“台独”,
是独轮车走在悬崖,
前方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是任人操弄的棋子,
用过就弃在一边;
是“毒药”岂能饮鸩止渴,
愚昧无知地自我摧残。
我们对你的爱血浓于水,从未间断。
金门水荒,
厦门从海底铺设管线救援。
你的“五缺”,制约着发展,
31+26条惠台政策,
是春风拂面,字字暖心,
把你的福祉拓宽。
我们呼唤,登高望远,
认祖归宗,握手言欢。
“九二共识”,
让你从和平的大道,
昂首走回家园!
浅浅的海湾,
被你归心的箭填满;
浅浅的海湾,
被我们统一的意志,
把海水抽干。
明天,朝阳升起,
五星红旗就飘扬在你的门前。
归来吧,归来吧,
我们的宝岛台湾!
2021-7-9修改
一湾海水,装着两岸的乡愁
——高德臣的《归来吧,台湾》赏析
窦 宝
高德臣的《归来吧,台湾》是一首饱含家国情怀、情感真挚的抒情诗。诗歌以“两岸统一”为核心,通过“意象串联、情感递进、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地理联结、历史记忆、现实关怀与未来愿景熔于一炉,既展现了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羁绊,也传递出对宝岛回归的迫切期盼与坚定信念。以下从主题、意象、结构、情感四个维度展开赏析:
一、 主题聚焦:以“血脉同源”为根,以“统一期盼”为魂
诗歌的核心主题始终围绕“两岸不可分割”与“统一必然实现”展开,且层层深化:
1.自然同源的“根”:开篇即打破海峡的物理阻隔,将阿里山与武夷山、日月潭与净月潭视为“同源共生”的整体,用“一块石头生出的两个角”“一双龙眼”的比喻,从地理维度夯实“两岸本是一家”的自然逻辑。
2.历史同脉的“痛”:中段回溯两岸分离的历史,点出“国贼拐走”的创伤,再以“老兵饮乡土、泣乡愁”的具象细节,将民族分离的宏观痛苦落到个体的微观悲情上,引发深层情感共鸣。
3.现实同向的“暖”:通过金门水荒救援、31+26条惠台政策等具体事实,展现大陆对台湾的真切关怀,与“台独”的荒谬危险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统一符合台湾福祉”的现实合理性。
4.未来同频的“盼”:结尾以“五星红旗飘扬”的愿景收束,将“归心”与“意志”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强化“统一势不可挡”的信念。
整首诗始终紧扣“血浓于水”的核心,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用具体的意象与事实支撑主题,让“统一”的诉求既有情感温度,又有逻辑力度。
二、 意象精巧:以“具象符号”承载“抽象情感”
诗歌的成功离不开大量精准、鲜活的意象运用,这些意象既是“两岸联结”的载体,也是情感的“外化符号”,可分为四类:
1.“地理联结”意象:打破物理阻隔
•“浅浅的海湾”:全诗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既实写台湾海峡的地理特征,又以“浅”反衬“乡愁之深”“思念之切”——海峡虽浅,却隔不断血脉;最终又被“归心的箭”“统一的意志”填满、抽干,成为“统一”的见证。
•阿里山/武夷山、日月潭/净月潭:将两岸标志性景观“配对”,用“一块石头”“一双龙眼”的比喻,赋予自然景观“同源共生”的象征意义,暗喻两岸地理、人文的不可分割。
•九曲溪:以“血脉”为喻,将自然河流与民族血脉相连,既体现对台湾土地的亲近感,又强化“两岸同属一个生命体”的认知。
2.“物产人文”意象:传递亲近与热爱
诗歌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台湾的温泉、甘蔗林、凤梨、芭乐、蝴蝶等,这些意象充满“生活气息”与“生机感”:
•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滋润山川”“哺育家园”“诱惑迷眼”的细节,展现对台湾土地、物产的珍视与热爱;
•这种“具象化的热爱”,消解了“距离感”,凸显“两岸本是一家人”的温情底色。
3.“历史创伤”意象:凝聚悲情与共鸣
•“迷路的孩子”(中山博物院藏宝):以拟人化手法,将文物比作“被拐走的孩子”,既点出文物的“归属权”,又避免生硬批判,充满“寻回亲人”的温情诉求;
•“老兵”的细节:“一抔故乡的土当茶饮尽”“两行思乡的泪至死未干”,用个体的悲情浓缩民族的分离之痛——老兵的“乡愁”不是抽象的,而是“饮乡土”“泣至死”的具象行为,极具冲击力与共鸣感。
4.“批判与希望”意象:强化立场与信念
•批判“台独”时,用“独轮车走悬崖”“任人操弄的棋子”“毒药”等意象,形象揭示“台独”的危险(万劫不复)、傀儡本质(被操弄)与自我毁灭属性(饮鸩止渴),比直白谴责更具警示力;
•表达希望时,“归心的箭”“统一的意志抽干海水”“五星红旗飘扬”,将抽象的“期盼”与“决心”转化为动态、可感的画面,凸显“统一势不可挡”的坚定信念。
三、结构严谨:从“铺垫”到“高潮”,形成情感闭环
诗歌以“浅浅的海湾”开篇,以“浅浅的海湾”收尾,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闭环,情感则沿“思念—痛惜—批判—关怀—期盼”的脉络层层递进:
1.开篇(1-8句):以景起情,铺垫联结
从“海湾”的乡愁与思念切入,用地理意象奠定“两岸同源”的基调;
2.中段(9-32句):由物及人,回溯历史
先写台湾的物产之美,再转写分离的历史创伤(国贼拐走、老兵乡愁),情感从“亲近”转向“痛惜”;
3.后段(33-48句):正反对比,凸显理性
批判“台独”的荒谬与危险,再以金门救援、惠台政策等事实展现大陆的关怀,形成“正反对照”,强化“统一符合台湾利益”的逻辑;
4.结尾(49-56句):情感爆发,指向未来
以“归心的箭”“抽干海水”的强烈意象推向高潮,最终落脚于“五星红旗飘扬”的具体愿景,让“期盼”落地生根。
这种结构既符合“抒情诗”的情感流动规律,又暗合“从自然到人文、从历史到现实、从情感到理性”的认知逻辑,让诗歌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
四、 情感真挚:以“共情”为基,避免“说教”
整首诗最动人的特质是“情感的真实性”——没有居高临下的喊话,而是以“平等的亲人视角”展开叙述:
- 写台湾时,是“滋养姑娘与壮汉”“哺育可爱家园”的温情;
- 写分离时,是“骨肉离散”“老兵落泪”的共情;
- 写帮助时,是“海底铺管线救援”“春风拂面的惠台政策”的务实关怀;
- 写批判时,是“愚昧无知自我摧残”的痛惜,而非恶意攻击。
这种“以情动人”的表达,让“统一”的诉求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不愿分离”的悲情、“共同发展”的愿景,更容易引发两岸同胞的情感共鸣。
总结:一首“有血有肉”的统一之歌
《归来吧,台湾》没有复杂的修辞与晦涩的意象,却以“质朴的语言、精准的符号、真挚的情感”,构建了一个从“自然同源”到“人文同脉”、从“历史伤痛”到“未来共荣”的完整情感世界。它既是对“两岸统一”的坚定呼吁,也是对“民族团圆”的深情守望,更传递出“分裂必然失败、统一必然实现”的历史信念——这种信念,源于血脉,源于现实,更源于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