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洞山之行——
一场跨越时光的邂逅与顿悟
作者:鲁建才 - 杭州
今日周六,虽暑气未消,39度的高温依旧炙烤着大地,但毕竟已至秋季,早晚的暑气已不再如盛夏那般逼人,带着几分收敛的温热。
去年听妹妹提及,闲林镇的洞山村有一座艺术馆,展出着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后的闲林老照片。那些泛黄的影像,仿佛是时光的信使,承载着家乡往昔的点点滴滴。对于从小在闲林长大的我而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镌刻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于是,我决定趁着今日有空,前往一探究竟。
洞山村隐匿于闲林石矿的背面,距离镇里约六七里山路。小时候,早就听说过这个村落,三姐有个同学就是那个村的,因家中没有亲戚朋友在此村,走亲戚时从未有机会踏足这片土地。18岁后,上山下乡到五四大队,随后又迎来恢复高考的契机,我便离开闲林,前往杭州读书并落户,从此与家乡的交集渐渐少了许多。

妹妹收到我的微信后回复,老照片展览早已结束,不过她极力推荐洞山村,称那里环境优美,值得一去。于是,我驾车,依照妹妹发来的定位出发。不多时,我们便来到了村口。一棵古樟矗立在村口,枝繁叶茂,繁茂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热情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我们的到来。看了村口介绍,才知道,洞山村已经有了新名字,称西溪源1组,全村除了一户外来户姓杨,其他全部姓洪。抬眼望去,家家户户都是别墅,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若不是那蜿蜒的山道、成片的修竹以及间或出现的蔬菜和玉米地,这里简直与城市里的富人别墅区无异。
我们找到村里的艺术馆,却发现星期天这里竟大门紧闭,心中满是遗憾。专程赶来,却未能一睹艺术馆的风采,失望之情涌上心头。然而,我仍不死心,轻轻敲响了隔壁民居的门,想询问一下艺术馆是停办了还是上午开馆时间未到。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先生应声而出,他身形偏瘦,站在楼梯口,告诉我艺术馆确实关门了,他们也没有钥匙。

就在与他交谈的瞬间,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记忆的闸门被悄然打开。我试探着问道:“请问你知道有一位洪姓老师吗?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当年在五四大队当过老师,家里好像就是洞山村的……”他听我这样问,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反问道:“你是谁?是否也当过老师?”我连忙回答:“我是闲林人,当年下乡后,在五四大队代课。记得一次老师开会,我坐在那个洪老师旁边,交流过高考的事,他是考文科的,我还清楚记得他当年告诉我,考到什么信风、季风……”还未等我把话说完,他就激动地说:“我就是当年坐在你旁边的那个老师!”
这巧合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冥冥之中,命运竟将我引导到了48年前当年曾在一个镇当老师的朋友家(他在里山桥当老师,我在五四大队当老师,只有老师开会时才能遇到)。
洪老师及其夫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一进屋,我们便被眼前琳琅满目的根雕艺术品、书法和山水画所吸引。他们带着我们来到依山而建的两层家庭展馆,边喝茶边逐一介绍他收藏的根雕艺术品。每一件、每一枝雕背后,都有着曲折甚至离奇的故事,从如何发现、如何得到,再到如何造型,洪老师都讲得绘声绘色。他还与我们分享了从79年考上师范学院,到毕业后如何从老师岗位,转而投身教学研究,直至退休。他还介绍,妈妈如何支持他搞书画和根雕艺术,而妈妈对艺术的追求源自她祖父影响。加上工作后,受王阳明心学、《金刚经》、禅宗以及中国古典书籍的影响,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心态,从此潜心于根雕艺术,方圆几十里,哪里发现造型奇特的树根,都会有人通报他。他还告诉我一本他源于根雕艺术的心学新书行将出版。

面对这位48年前认识的同行,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角落。“情绪改变基因、心境促使心静”,他的话语让我深刻认识到,做了根雕艺术后,他的精神追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来一趟,绝不是为了满足生命所需的那点物质世界,如果仅仅是如此,倒不如不来。精神世界是博大精深、无止境的。艺术改变认知。”他感慨道,“且不说大彻大悟,至少让我看开了,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原来这些道理我们老祖宗早有感悟和总结,只是我们当时处于特殊文革时期,几乎没有接触到祖国最优秀的文化,要不是后来自学一些,可以说至今仍然浑浑噩噩……” 从书画艺术到根雕艺术,不过两字之别,期间却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路。待风雨散尽,彩虹才悄然显现。就像老师家的根雕——深植大地,根须盘绕,千年的滋养与磨砺,终化作枝头的灿烂光华。
时光在洪老师的讲述中悄然流逝,一晃一个上午就过去了。洪老师依旧饶有兴致,但午餐时间已近,我不想初次重逢就打扰人家,匆匆告辞,并留下了微信,以便日后联系。

离开洞山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洞山之行,填补了我认知上的空缺,原来洞山村已绵延到第16代。原本只是为了追寻老照片中的家乡记忆,却意外地与故人重逢,并发现一座艺术宝库,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次偶遇开启了一场关于人生、艺术与精神的深度对话。在读报读题,看书看皮的快节奏时代,还有人醉心于艺术,它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每一次相遇、每一个瞬间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常常在追逐物质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而洪老师的经历却如同一盏明灯,提醒着我们要重视精神世界的滋养。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心灵的救赎与升华。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此次洞山之行,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艺术不是为了功名,而是灵魂的自白。”成为我的座右铭,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探寻精神的富足,拥抱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2025年9月7日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原华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9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