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口戒
作者:高德臣
唇齿开合系利凶,舌尖翻覆判穷通。
狂言易触罹灾险,贪味常侵疾厄生。
口入当思良脏腑,话出且忌未厘清。
门庭若欲尘嚣远,半闭柴扉半守盅。
2025-6-1
![绘制舔狗图 (1)]()
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
《七律・口戒》以凝练的笔触聚焦 “口” 之言行禁忌,借中医思维与生活哲思交织,构建起兼具警示与劝诫的韵律空间。全诗从唇齿舌尖的生理功能切入,延伸至言语与饮食的处世之道,在平仄对仗间暗藏对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的辩证思考,现将具体赏析展开:
一、起句破题:以 “口” 为镜,照见吉凶之兆
“唇齿开合系利凶,舌尖翻覆判穷通”
首联以 “唇齿”“舌尖” 的生理动作破题,将口部的开合、言语的吐纳与人生吉凶、命运穷通直接关联。“系”“判” 二字用词典雅而有力,仿佛将口视为命运的 “裁判者”—— 唇齿张合间,或因善言得福,或因妄语招祸;舌尖翻动时,或因慎言通达,或因多言困窘。此联以对仗工整的句式,奠定全诗 “口为祸福之门” 的核心立意,兼具中医 “舌为心之苗” 的脏腑理论隐喻,将生理功能与处世哲学巧妙勾连。
二、颔联警策:直指 “口祸” 根源,兼具医理与哲思
“狂言易触罹灾险,贪味常侵疾厄生”
颔联从 “言” 与 “食” 两方面展开警示:
“狂言” 句:聚焦言语之祸,“狂言” 指妄言、狂悖之语,“罹灾险” 点明其后果。此句暗合《周易》“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的古训,亦与中医 “心主神志,言为心声” 的理论呼应 —— 心不宁则言失度,终致灾祸。
“贪味” 句:转向饮食之患,“贪味” 直指暴饮暴食、嗜食偏嗜,“疾厄生” 则强调饮食无节对脏腑的损伤。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贪味伤脾,易致痰湿、积滞等疾,此句以 “疾厄” 概括饮食不当引发的健康危机,将养生之道融入诗理。
两句以 “易触”“常侵” 形成因果逻辑,句式铿锵,如警钟长鸣,劝诫世人戒 “狂言” 之傲、“贪味” 之欲。
三、颈联劝诫:以 “脏腑” 为基,构建言行准则
“口入当思良脏腑,话出且忌未厘清”
颈联从 “忌” 转向 “宜”,提出具体戒条:
“口入” 句:承 “贪味” 之戒,强调饮食需顾护脏腑。“良” 字既指 “善护”,亦含 “使脏腑安良” 之意,呼应中医 “饮食养生以和脏腑” 的理念 —— 每食入口,当思脾胃能否运化、寒热是否伤正,暗含 “饮食有节,脏腑乃安” 的养生智慧。
“话出” 句:承 “狂言” 之戒,强调言语需审慎。“未厘清” 指言语未经思考、逻辑混乱或意图不明,“忌” 字直言禁止。此句不仅指向 “三思而言” 的处世哲学,亦隐含 “言为心使,心明则言顺” 的辩证关系,与首联 “舌尖翻覆” 形成呼应。
两句以 “当思”“且忌” 的祈使语气,将抽象的 “戒” 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兼具实用性与哲理性。
四、尾联升华:以 “守盅” 喻 “守口”,归向淡泊境界
“门庭若欲尘嚣远,半闭柴扉半守盅”
尾联以生活场景隐喻收束全诗:
“半闭柴扉” 以 “闭门谢客” 喻 “寡言少语”,远离世俗纷扰,暗合《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的智慧;“尘嚣远” 则点明 “守口” 的终极目标 —— 通过言语的克制,求得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安稳。
“半守盅” 之 “盅”,既指饮酒之器,暗合 “饮食戒贪”(如 “酒过三巡” 之戒),亦谐音 “中”(中庸之道),喻指处世当持 “半开半合” 的中庸态度 —— 不暴饮暴食,亦不妄言无忌,以 “守” 为戒,以 “半” 为度。 此联以 “门庭”“柴扉” 的意象构建归隐之境,将 “口戒” 升华至 “修身养性、淡泊自守” 的生命境界,使全诗在警诫之外,更添一份道家 “守静” 的哲学韵味。
五、全诗特色:医理与诗境交融,警诫与哲思并存
中医思维贯穿始终:从 “舌尖”“脏腑” 的生理概念,到 “贪味侵疾” 的病理逻辑,再到 “守盅” 的养生智慧,全诗以中医理论为隐性骨架,使 “口戒” 兼具生活实用性与医学合理性。
对仗工稳,隐喻精妙:如 “唇齿开合” 对 “舌尖翻覆”,“狂言” 对 “贪味”,“口入” 对 “话出”,在形式美感中强化内容的对比与呼应;“柴扉”“守盅” 的隐喻则将抽象哲理具象化,耐人寻味。
处世哲学的现代启示:诗中 “慎言节欲” 的核心思想,既契合古人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的处世经验,亦对当代人在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言行自律、守护身心康泰具有启示意义。
全诗以 “口” 为切入点,实则通篇在写 “戒”—— 戒言语之失、戒饮食之贪、戒心性之躁,最终归向 “守中”“守静” 的生命智慧,于格律严谨中见深刻,于警诫劝勉中显通达。
![简介好_副本]()
![DSC00003 拷贝2 拷贝_副本]()
